心跳骤停的抢救原则
潘立华
心跳骤停
定义:在某种诱因的情况下,出乎意外的突然发生心搏停止,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终止。
心跳骤停的病因
共百余种疾病均可以致心跳骤停,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心血管疾病:80%是心脏病引起。
1、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心梗、心脏破裂、附壁血栓、冠状动脉栓塞等;
2、动脉血管疾病:夹层动脉瘤、冠状动脉口狭窄;
3、心肌内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脱垂;
4、高血压、心脏瓣膜病、脂肪心、心包病、肺动脉栓塞等。
心跳骤停的病因
二、非血管疾病:
1、意外事件:严重创伤、电击伤、溺水、窒息、自缢等;
2、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有机磷中毒、老鼠药中毒、各种毒物吸收、食物中毒;
3、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4、酸碱失衡与电解质紊乱、酸中毒、高血钾、低血钾症;
5、药物所致恶性心律失常如:洋地黄、氨茶碱、氨喹宁、乌头碱、闹洋花等、锑剂、奎尼丁、双异丙吡胺、胺碘酮等;
6、脑血管意外及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
心跳骤停的病因
三、其他原因:
1、手术及其他临床诊疗技术操作中的心搏呼吸骤停,如:心包穿刺、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心脏手术;
2、迷走神经受刺激反射性心搏呼吸骤停,如:气管造口、气管插管、咽喉吸引、气管吸引、咽心反射、眼心反射、胸膜及内脏牵拉等检查操作时如刺激过强也可发生反射性心搏骤停。
3、麻醉意外:20岁以上者发生率越大,全身状态良好者发生率约1/3000,不良者发生率约1/200,尤其是主动脉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梗阻性、肥厚性型心脏病。
心搏骤停的病理生理
(一)、心脏的病理生理变化:维持心内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细胞膜上的Na+、K+、ATP酶、Ca++也需要消耗大量ATP。心跳骤停后由于血流灌注停止,心肌细胞完全缺氧,处于无氧代谢状态,糖在酵解时产生大量的乳酸,造成心肌细胞内的酸中毒严重抑制了心肌的收缩力。
在缺氧状态下:使心肌细胞内线粒体水肿,溶酶体溶解,严重抑制细胞功能,甚至细胞死亡。在缺氧状态下停跳引起心肌M胆碱能受体密度增加,因此骤停后用阿托品M受体拮抗剂对心跳复苏可能有意义。由于缺氧、酸中毒、及高凝状态可使血管内皮损伤,诱发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易并发DIC。
心跳骤停的临床表现
发病的突然性是心跳骤停的基本特点:
面色青紫、四肢抽搐呈痉挛状,伴有呕吐,持续10~20S后:
四肢瘫软,意识丧失,昏迷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压眶上N反射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消失,心音消失。
大小便失禁,面色由紫绀变为苍白,肢端粘膜变为紫绀,四肢厥冷。
根据上诉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心跳骤停。
发现心跳骤停的病人时,首先要尊循下列原则:
我们的抢救人员“四不”一“没有”:
(1)、不要等待静听心音有无才开始抢救,过份误时。
(2)、不要等到心电图或其它诊断依据的形成。
(3)、不要等待医生和上级领导发出医嘱再抢救。
(4)、不要等待输液输氧输血等各种仪器到位再抢救。
“一”没有:没有专业或上级医生及领导在场的情况下,实施心脏外按压要不间断的实施。并且边按压边指挥实施抢救程序。没有职称职别的差别。第一枪救人是首先负责制,按压的一人是指挥抢救的第一人。如果自己不能完成后序的抢救程序,等有关的抢救人员来到后,让主任组织完成后序的抢救工作。
心跳骤停抢救程序
一、基本生命维护
A:;保持呼吸道通畅,昂头抬颈部。
B:人工呼吸,保持头向后仰快速接通简易呼吸器→接通氧气→挤压气囊→面罩人工呼吸,挤压气囊频率为10~12次/分,潮气量成人约500毫升。
C:人工循环:胸外按压频率60~100次/分,~。
D:电极除颤及药物除颤:胸外除颤第一次200J,第二次300J,第三次360J,利多卡因1·5mg/kg,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心跳骤停的抢救原幻灯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