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戏剧研讨】Xi Ju Yan Tao一、东莞与粤剧的历史渊源粤剧曲艺是中国戏曲艺苑里的一枝奇葩,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广东的重要文化标志和文化品牌,被誉为“南国红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纵观东莞粤剧的起源形成、沿革和发展,经历了明末的产生形成期,清代至民国的成熟期,建国初至文革前的新生发展期,“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改革开放后的弘扬振兴期。东莞的粤剧表演明末已经流行。明张二果《东莞县志》记载:“正德末年横坑钟氏演戏钱鬼,再戏,再钱。”〔民国〕《东莞县志杂录》载:明末清初,篁村上演粤剧《铁冠图》,对激发人们抗清复明有深刻影响。清末,此剧在东莞依然上演,以推动反清。二、东莞粤剧发展的现状近年来,随着东莞经济的高速发展,东莞市把粤剧的发展提到日程上,并将粤剧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这传统民间戏剧艺术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发展,让其发扬光大,世代传承。(一)成立了东莞粤剧发展中心在东莞建设文化新城的大背景下,东莞粤剧发展中心作为东莞唯一的粤剧艺术事业机构,于 2006 年正式挂牌成立。通过粤剧发展中心职能的运作,为东莞文化新城建设增添光彩,让东莞粤剧发展中心真正发挥东莞粤剧艺术“领头羊”的作用。2009 年东莞市政府将粤剧发展资金调整至 300 万,进一步促进东莞市粤剧艺术的繁荣。(二)成立了东莞市戏剧曲艺协会东莞市戏剧曲艺协会由东莞群众自发组织,于 1992 年成立,属于东莞市文联的下属单位。多年以来,该协会扎实开展培训、演出、下乡辅导、交流联谊、赛事等活动,坚持弘扬传统文化、活跃基层文化、普及戏剧曲艺艺术、提高戏剧曲艺表演水平,进一步推动东莞戏剧曲艺的发展。(三)粤剧中心与戏曲协会紧密结合,大力开展各项活动在培训方面,一是以粤剧发展中心作为粤剧的培训基地,开展了唱功、高胡、锣鼓、表演等培训班,进一步普及和推广粤剧艺术;二是努力推动粤剧曲艺进校园,目前,道滘镇、麻涌镇、高埗镇、万江区、虎门镇均已实现粤剧曲艺进校园, 为粤剧曲艺传承奠定了基础。在比赛方面,东莞市积极参加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各项比赛,成绩不菲,曾获全国群星奖、中国戏剧曹禺奖、广东省政协“四洲杯”粤港澳粤曲演唱大赛总决赛银奖、铜奖、优秀奖,广东省“明日之星”曲艺选拔赛明日之星奖、优秀奖等。在品牌方面,全力打造“粤韵金声”和“东莞粤剧黄金周”。“粤韵金声”粤剧曲艺周末欣赏晚会自 2006 年 4 月开办以来,受得了广大群众和行内人士的一致好评。为了实现品牌的连锁效应,现已成功开拓厚街分会场和中堂分会场。“粤剧黄金周”每年一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每届主题突出,在业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全省乃至省港澳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交流方面,以粤剧发展中心为桥梁,经常性地邀请省、市名伶,如曹秀琴、麦玉清、郭凤女等,以及省剧校老师、音乐演奏家,甚至香港、澳门戏迷到粤剧发展中心与我市戏迷进行交流,进一步推动了粤剧文化的交流发展,提高东莞的知名度。(四)民间“私伙局”的兴盛近几年来,粤剧“私伙局”随着东莞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规模也在逐渐发展壮大。“私伙局”在东莞沿海的长安镇、道滘镇、麻涌镇、中堂镇、厚街镇等镇(街)的发展尤为兴盛。目前,东莞共有私伙局 300 多家,数量之多居全省首位。“私伙局”已成为活跃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被誉为活跃
析粤剧之乡的粤剧情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