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继承墨子的.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继承墨子的“兼爱”思想,促进社会和谐
摘要:墨子的“兼爱”论作为在战乱年代提出的人权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保障人的生存权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结合当前实际,怎样将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当今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我们从中获得的有益启迪。
关键词:墨子兼爱人权和谐社会
墨子,姓墨名翟,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生卒年月不详,其活动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之内。其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的思想概括起来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兼爱是其思想的核心。墨子认为,社会中,每个人要“爱人若爱其身”,并
认为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等现象的出现,是因天下人不能“兼相爱,交相利”所致。
一、墨子“兼爱”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墨子以“兼爱”学说为中心的道德观念的提出,一方面是面对现实生活的利益冲突力图加以调节的主体反思,另一方面则是代表了人类对理想社会人们品德的“善”的追求,是对当时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些自私自利的人奉行“交别”的利己主义原则的超越。“兼爱”是墨子及其后学的道德理念和思想,贯穿于墨子的全部学说。“兼爱”在墨子那里首先是作为一种治天下之乱并用于社会改造和社会批判而提出来的。墨子断言,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乱的根源是不相爱。“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做贱,诈必欺愚。几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1]由此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伟大主张,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
“兼爱”是墨子用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兼”,即在道德价值判断上同是兼顾两种表面互相对立的利益因素,努力探寻其中具有内在联系的共同点,体现了墨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根本特点。墨子正是以“兼爱”说为中心构成自己的道德学说体系。
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一是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己。他在回答别人如何实行“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时明确指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2]“兼爱”,就是把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看等,同等地爱护,人们只有彼此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天下之人皆相爱”,[3]才能创造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墨子的“兼爱”思想超越儒家“亲亲有术”,“爱有差等”的“爱人”原则,否定了亲疏有别的宗法观念。二是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关于“兼爱”学说,墨子曾与儒家的信徒巫马子展开过一场辩论,巫马子认为,爱我本国的人胜于爱别国的人,爱我家乡的人又胜于爱本国的人,爱我家中的人又胜于爱我家乡的人,爱我父母又胜于爱我家中的人,爱我自己的身体又胜于爱我父母,愈接近我的愈爱。如同有人打我,我会感到痛,打别人,我不感到

继承墨子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l201702
  • 文件大小94 KB
  • 时间2018-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