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犹太博物馆
1
天赋卓越的犹太人
犹太人经过科学测试,平均智力商数达到117以上, 远高于其他民族。
犹太人人口虽仅有1600万人,%, 但是却获得了全球27%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获得概率远高于其他各个民族, 概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8倍。
爱因斯坦,马克思,冯诺依曼等闪耀历史的天才都出自这人数不多的民族。
2
命运多舛的犹太人
公元前,他们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巴勒斯坦的土地上。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巴勒斯坦后,犹太人举行过多次大规模反抗罗马占领者的起义,但都遭到了罗马统治者的血腥镇压。在这1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罗马统治者屠杀了百万犹太人,最后还把余者全部赶出巴勒斯坦土地,使他们流散到西欧,犹太人逃往西欧后,当地的封建主们非常歧视他们,不许他们占有土地,只许他们经营商业。不知是历史过错教育了他们,还是生死磨难砥砺了他们,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历史赋予的机遇,总之,由这一切所构成的历史集合体,铸就了犹太人的特质,使得他们聪明起来,坚强起来。他们不仅在困境中顽强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渐地富有了。
公元13至15世纪,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地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们,产生了利益冲突,噩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大批犹太人被迫流往东欧及美洲各国,开始了历史上的犹太人第二次逃亡。
二战时期,在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战下,残酷地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
3
柏林犹太博物馆
4
1999年1月,柏林犹太博物馆初次落成开幕,里头空无一物,但是外面却有好几千人排队等着参观。当大门首度开启,人潮涌入时,工人还在进行最后的细部修饰。
第一年,就有三十五万人慕名而来。
一栋纪念历史伤痕的建筑,究竟应该长成什么样子?
柏林犹太博物馆原本只是个小建案,当局想在柏林博物馆旁附设一个独立的「犹太部门」,参加比图的建筑师来自世界各地,所有人都提出类似的想法:一个抚慰人心、吸引人的中性空间。
但身为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李伯斯金无法以中性立场来来看待这个议题,把焦点仅放在数字和品味上。他引述哲学家阿多诺的话说,「要是谁能以中性立场来看大屠杀,能够且愿意用统计术语来讨论,那么他就接受了纳粹的立场」。
他的设计不但不抚慰人心,还直接把这道伤痕具象化为曲折破碎的空间,展现在世人眼前。
5
从空中俯瞰,柏林犹太博物馆就像一道被割裂的伤疤。
6
墙上的窗,活像用乱刀劈过的伤痕,诉说着犹太人千百年来的「痛」。
7
进入这座建筑的奇异空间之中,有三条线贯穿其中,一条通往以锐角歪斜组合的展览空间,黑色部分为核心的封闭天井,白色部分为展览空间。另一条轴线通往室外的霍夫曼公园,由倾斜的不垂直于地面的方格形平面的混凝土方柱组成。步入其中,由于斜坡地面及不垂直的空间感觉,使人感到头昏目眩,步履艰难,表现犹太人走出国境在海外谋生的艰苦历程。每根混凝土排柱顶上种植一棵树木,表示犹太人生根于国外,充满着新生的希望。第三条轴线直通神圣塔,是一个高二十多米的黑色烟囱式的空间,进入之后静立沉思,回忆犹太人过去经历的苦难,最后离塔时沉重的大门声响令你震惊,以加深你的参观印象和感受。建筑空间光与声给人造成的深刻怀念之情永难忘怀。反复连续的锐角曲折、幅宽被强制压缩的长方体建筑,像具有生命一样满腹痛苦表情、蕴藏着不满和反抗的危机,令人深感不快。整个建筑,可以称得上是浓缩着生命痛苦和烦恼的稀世作品。
8
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中存在三条轴线:
屠杀之轴——大屠杀塔
流亡之轴——流亡花园
延续之轴——博物馆内
部展区
9
延续之轴——通往博物馆
内部
延续之轴
进入这座建筑的奇异空间之中,有三条线贯穿其中,一条通往以锐角歪斜组合的展览空间,黑色部分为核心的封闭天井,白色部分为展览空间。
10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建筑分析 图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