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的会话结构分析
时郁婷
哈尔滨石油学院艺术学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 要:
对于各类别的访谈节目而言, 内部会话结构的设计尤为关键。尤其是新时期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推广, 使得各类基于网络的访谈、真人秀节目越来越多。笔者试图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以优酷自制节目为例讨论其会话结构。
关键词:
《圆桌派》; 会话结构; 访谈真人秀;
作者简介:时郁婷(1987-) , 女, 汉族, 黑龙江人, 硕士, 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优酷2016年打造了一款全新的聊天真人秀节目——《圆桌派》, 实际的形式就是每期挑p一个话题, 由主持人带着嘉宾讨论和分析。该节目的会话逻辑有很大的特色, 是非线性的, 而非线性的所有话题都由嘉宾抛出观点进行讨论、各抒己见, 不同于主持人提问的传统模式, 直到节目结束, 都会采用这种方式。虽然整体看起来非常松散, 但实际内部结构和联系非常紧密, 尤其是逻辑联系。这就保证了整体节目是“形散神不散”的风格。
一、《圆桌派》的会话结构详解
(一) 整体开端部分。
结合实际研究来看, 《圆桌派》分为开端、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其中在会话开端的部分, 整体的机构与之传统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以第2集和第4集为例分析。
主持人:咱们今天终于迎来一个“小鲜肉”。
嘉宾A:确实是。
主持人:X刚刚说他儿子在微博上就关注了两个人而已。
嘉宾X:没错, 就是河森堡和博物君。
主持人:河森堡和我们的嘉宾A有很大联系, 他们可以相互切磋。但国家博物馆的解说员为何叫河森堡呢?
河森堡:奥, 是这样, 我非常崇拜德国的物理学家海森堡。但是他太伟大了, 我跟他比就像是河和海的差别, 所以就称自己为河森堡。
主持人:哦?那我就是井森堡了, 井底之蛙的井。
由此可以看出, 在开端部分都是嘉宾在提问主持人, 彼此初步认识, 为接下来的会话作铺垫。主持人实际作用就像是润滑油一般, 使节目有趣生动。
(二) 会话主体。
主体指的是除了会话开端和结尾部分的中心部分, 也是整体最有影响力的实际部分。整体来看, 主体会话顺序是不固定的, 需要参与者结合技巧进行传递。这正是该节目的特色, 每期主题虽然是固定的, 但需要嘉宾发挥来推进节目, 也需要主持人控场才可以保证节目的实际质量。整体来看, 《圆桌派》的会话主体分析包括以下部分。[1]首先是话轮转换。大部分的会话节目都结合肢体语言以及各类表情提示, 或者点名轮换方式来做话轮的实际转换, 《鲁豫有约》就是肢体语言的提醒, 而《圆桌派》则是后者, 比如第1集和第3集。
嘉宾A:我个人认为这个博物馆啊……
主持人:好的, 咱们今日就开个头, 有机会我会带着大伙儿讨论博物馆, 咱们先说点别的好玩话题, 比如晚饭的时间, 咱们可以谈谈火锅。嘉宾A您应当请我们在这吃个火锅。
嘉宾A:哈哈, 是的可以。
如上所示, 主持人为了将话题转回来, 进而不偏题, 结合晚饭的时间作为话题, 点将嘉宾A把话轮夺了回来,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又点名让嘉宾C来回答, 这种处理就很好地使节目话题回到正轨中来, 也不会让参与者感到非常尴尬[2]。
《圆桌派》的会话结构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