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慈善何去何从
慈善在中国:从救济转向公益慈善
不可否认,许多人对“慈善”并没有太多认知和理解,甚至还有一个误区:慈善就是救济、施舍。这与目前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处于启蒙阶段不无关系。
慈是一种施舍,善是公益行为,慈善更多的是对他人、对弱者的关注、给予和付出。
王名认为,现代社会可以用五个维度来全方位地理解公益慈善事业:首先从价值层面上看。公益就是利他主义,是一种公益精神、志愿精神;第二个维度是结构层面。慈善事业是一系列的组织、NGO来推动的,所以说慈善就是组织;第三个维度是环境层面。这是慈善事业的保障,是各种制度的规范;第四个层面是私人。慈善事业是第三次分配,早期是富人救济穷人,但现在应该是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形成公益财产;第五个层面是影响的维度。各种慈善组织形成一种功能,在影响社会、影响公众的价值观、影响政府。当然这个影响有正面也有负面的。
慈善法是公益慈善,是公益事业法,是推动整个公益事业的,要变成人人有义务、人人有责任的法律,而不是新的税收法。
慈善法定位:让慈善回归民间
公益慈善最直接的社会作用无疑是减弱、化解由贫富差距而带来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
然而现实的制约因素过多,让慈善公益事业的脚步无法大踏步迈进
此外,税收制度也为慈善事业的向前迈进设置了门槛。
山东省社科界联合会副主席、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包心鉴也认为,目前中国的慈善事业在官本位和权力本位的指导下,带有政府指令性、强制性,是靠权力支撑慈善事业的发展。
这就使得“慈善捐助形式化、表面文章太多,不是实实在在地在帮助别人。”
同时,“大部分国有企业进行捐助,实质上只是国有资产的再分配和转移,这就失去了慈善本身的意义”。
功利性很强、官方色彩很浓、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这是不少专家对目前中国慈善机构的总结。
但也有人指出,政府过多地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并非刻意。在现阶段,在公益行为还没有蔚然成风的阶段,这样的体制有利于基金的募集。
目前,(指2009年)中国人现在不是不愿做慈善,而是不会做。在中国做慈善还被人误会的情况非常普遍。比如说有个中国企业家捐了10亿元出去,马上变成一场道德争论,人们会怀疑他是不是要逃税,现在的中国社会这样的反应是非常古怪的。比尔·盖茨同样捐了很多钱,但他背后有一个团队为其策划新闻、跟踪善款使用等,这才在社会上起到了良性反应。
11月20日,民政部推出了我国首部对慈善事业的规划文件——《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
民间慈善 何去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