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音乐《沙窝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授课年级五年级
教学内容具有宁夏特色的儿童创作歌曲《沙窝雨》
课型歌曲课
课时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的学习,引导学生用自然流畅的音色,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具有宁夏方言特色的、充满童趣的儿童歌曲。
2、能够分辨出歌曲的2个部分,感受歌曲中两部分情绪的对比变化。
3、尝试为歌曲加入声效,使歌曲的演唱更加优美流畅。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宁夏民歌《沙窝雨》是一首具有宁夏方言特色的儿童歌曲。歌曲为羽调式,歌曲以在宁夏流传很广的一段童谣为素材创作而成,极富宁夏地方音乐个性。歌曲生动再现了生活在沙窝里的孩子们盼雨以及真正下雨后雨中嬉戏玩耍的欢快喜悦场景。
歌曲由A段和B段以及尾声组成。歌曲以“雨”为主题,在歌曲的A部分,通过舒缓的节奏和旋律,表现了广袤的沙漠,一望无际,沙窝里的孩子只有沙枣树和马兰花来做伴,突出一个“盼”字,充满了对雨的期盼。第二部分由B段和尾声构成,速度逐渐加快“下雨了,下雨了,真正下雨了”孩子们欣喜若狂,情不自禁的雨中嬉戏玩耍。最后在一段方言念白把孩子们欢快的情绪推向高潮,歌曲结束。
整首歌曲仅仅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所以,在教学中帮助孩子对歌曲加以理解和感悟,通过力度、速度的对比变化,给歌曲的演唱留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使歌曲的演唱更加生动精彩!通过对本土民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歌的了解、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帮助、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用丰富的情感体验,完整的演唱歌曲,感受地方方言在民歌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用具:钢琴、课件、自制图画、羊响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设计思路:读童谣——唱童谣)
(一)播放童谣《丢手绢》,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入座!
1、出示宁夏方言童谣;
2、邀请学生朗读童谣;
3、老师用宁夏方言朗读童谣;
教师提示:老师和学生的朗读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宁夏方言多以四声为主,音调粗犷豪放)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童谣进行的不同形式的对比朗读,使学生感受地方方言的特色,增进学生对宁夏方言的熟悉和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4、集体用宁夏方言朗读、感受童谣;
二、学唱歌曲(设计思路:聆听——感受——演唱)
(一)初次播放歌曲录音,学生聆听感受。
问题设计:请大家仔细聆听,感受歌曲的演唱有什么特点?
(二)老师富有感情的为大家范唱歌曲,(提示:师生合作完成,请大家在歌曲尾声童谣处集体朗读)
问题设计:
1、整首歌曲的演唱中,歌曲情绪有什么样的变化?
2、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你认为歌曲有几个部分构成?
3、初步感受歌曲2个部分的情绪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第一部分
1、跟随老师的琴声轻声哼唱歌曲第一部分的旋律。
2、指导学生视唱难点节奏和旋律:
(1)4/4×·×××︱×××××—︱
(2)4/455123︱21612—︱232326︱1———︱
(3)4/43032165︱6———︱3032165︱6———︱
3、再次完整的视唱歌曲旋律,用三种音色视唱第一部分的旋律。(哼鸣——噜——啦)
1=bE4/4
(1)656—︱356—︱65532︱3———︱2·321︱61232—︱2165︱6———︱
(2)旋律八度上行
五年级音乐《沙窝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