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1页
神话和传说
神话是指叙述人类原始时期, 也就是人类演化的初期所发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 而且,承传
者对这些事件、故事必须信以为真,一般分为三类: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尤以
创世神话最为重要。传说是与历史事件、人物相联系的或与地方事物(名胜、古迹、风俗、
地方特产或常见事物) 有关联的幻想性散文叙事作品, 其最突出的特征, 就是传说中的一切
虚构因素、 幻想成分、 奇异形象总是要与一定的可信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民间传说范围
比较广,故事形式多样, 通常以一定的现实事实为基础而加工创造。神话的故事只能是关于
神的,带有超自然色彩。很多神话也属于民间传说,但民间传说不一定都是神话。神话和传
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丰富奔放、 瑰奇多
彩的想像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 与后代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
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神话历史化
所谓神话历史化, 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 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 并把
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 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
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
的行为。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有删减和改造。 在我国,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 此外, 中国古代的神话还被道教所改造,
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
《山海经》
《山海经》 是我国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 应是由不
同时代的巫现、 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 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
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
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诗经》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1页 : .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2页
,或称“诗三百”,共有 篇,另有 6 篇笙
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
公元前 6 世纪。产生的地域, 约相当于今陕西、 山西、 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 其中绝大部分已不可考。《诗经》按风、雅、
颂分为三类,风即音乐曲调, 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 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
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
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
辉起点。
二雅
二雅指《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大雅》 31 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
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 74 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
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
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二雅主要是从音乐上进行区分的。
风雅颂
风雅颂是《诗经》 的编排方法。《风》即“十五国风”,共 160 篇。《雅》分《小雅》、《大雅》,
《小雅》 74 篇,《大雅》31 篇,共 105 篇。《颂》包括《周颂》 31 篇,《鲁颂》 4 篇,
《商颂》 5 篇,共 40 篇。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风、雅、颂的区分与音乐有关。 《国风》
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广泛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感情。 《雅》出自各级贵
族之手,内容主要是颂赞和怨刺。 《大雅》的作者地位较高,诗的内容多与重大历史事件有
关,有些作品属于周朝的史诗。 《小雅》的作者多为下层贵族 ,他们通过咏叹自己的生活,表
达对王朝政治的看法。 《颂》用于庙堂祭祀,主要是颂赞之作。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
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 ,借一个事物
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
的发端。赋、 比、 兴三种手法, 在诗歌创作中, 往往交相使用, 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
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赋可以叙事描写, 也可以议论抒情, 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
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
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2页 : .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3页
六义说是关于 《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 源自《毛诗序》 ,《毛诗序》 中说:“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把《诗经》按音乐
性质的不同而划分的, “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叠咏体
叠咏体指篇章结构中的章节回环复沓、反复咏唱的民歌体,该体式在《诗经》 中的运用非常
显著。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 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 记忆和传
诵,因而在复唱中不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因此,
叠咏体的体式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 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
果。
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是孔子的美学观点,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
作用的说法。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
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能引起
欣赏者精神的感动与奋发。 “观”指诗歌可使人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 “群”
指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引起思想交流,相互感染,从而保持社会群体的和谐。 “怨”指诗
歌可以对不良政治的种种表现表示出否定性的情感态度。 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
艺术的社会作用。
思无邪说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提出了“思无邪说” ,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
邪’。”“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
不仅关涉内容,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
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
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情志统一说
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3页 : .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4页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序》是承认诗歌是可以抒情言志的,
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向怀抱,但具体所指,是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仪
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毛诗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 ,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视志。这基
本上是继承先秦 “诗言志”的观点, 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 说明对文学本质
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统一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 后世对诗歌思
想内容的评价都集中在情和志上。
变风、变雅说
变风、变雅说是《毛诗序》里提出来的说法,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
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认为正风、
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郑玄《诗谱序》
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余十三国风均为 “变风”,并且认为武王、
周公、成王政治清明时期的作品是“正雅”,其余则都是“变雅”。这反映了汉代儒家学者将
《诗经》作品与社会政治、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此外,变风、变雅的
说法,也体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应,有其积极意义。
以意逆志说
以意逆志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来的说法,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
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所谓 “以意逆志” ,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 思想意志,
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
解说《诗经》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原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
供了比较客观的批评原则。
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
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
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 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准确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言养气说
知言养气说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提出来的说法,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
子认为,作者首先必须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 ,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4页 : .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5页
,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 “养气”才
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的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
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内涵,
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并引导作家从“养气”人手去指导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