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
苏轼
《自题金山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
过黄泥之坂
有酒无肴
履巉岩
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岩
俯冯夷之幽宫
玄裳缟衣
戛然长鸣
羽衣翩跹
俛而不答
bǎn,通“阪”,山坡
yáo,菜肴
chán,山势高险
qiú,有角的小龙
hú,隼的别名,一种猛禽
píng,冯虚御风
gǎo,白色丝绸
jiá,鸟的叫声
piān,xiān,舞蹈
fǔ,通“俯”
读准字音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bǎn)。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yáo)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lú),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是岁:这一年. 望:农历的每月的十五。此外农历每月
初一叫朔,十六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
将:准备。归:回。从:跟随。
既:已经。尽:全,都。仰:抬头。顾:环顾。
行歌相答:边走边唱,互相对答。已而:过了一会儿。
月白风清:月色皎洁,清风吹拂。
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良夜呢?
薄:迫近。顾:可是。安所:从哪里。谋:商量。
诸:“之于”的合音,兼起代词“之”和介词“于”的作用。
不时之须:突然、随时的需要。
第一段翻译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用来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第一段:写重游赤壁之前的情景。夜游黄泥坂
请找出第一段中写景的句子,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题为赤壁,可这里写并不是赤壁?为什么?
平静的乐
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
良宵、美酒、贵宾、佳肴,使夜游赤壁的兴致更浓,为游赤壁作铺垫。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ú)龙。攀栖鹘(hú,一种猛禽)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复:再次。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于赤壁之下游”。
断岸:绝壁,陡峭的崖岸。曾日月之几何:才相隔多少日子。
摄衣:提起衣襟。上:上岸。履:踏。披:拨开。
踞:蹲。虎豹、虬龙:虎豹状的岩石,虬龙般的树木。
栖:宿息。危巢:高高的鸟巢。幽宫:深宫。盖:这里是连词。
从:跟随。悄然:忧伤。肃然:正肃恐惧。凛乎:恐惧之感。
反:同“返”,返回。放:放任。中流:江中心。
听:听凭,任凭。止、休:停泊,停留。
第二段翻译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崖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jiāo)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登上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栖鹘做窝的高崖,俯视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第二段:描写游览赤壁所见的初冬景物,与初游的景色大不相同。
前赤壁
后赤壁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特点:宁静清幽)
(特点:险峻、冷清、深幽)
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景象呢?
《后赤壁赋》-课件(ppt·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