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杨玉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本文发表于《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8期,72-75)
课例研究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教师教学研究的话语系统中。然而,学界对于课例研究的看法不尽相同,导致了实践中教师对于课例研究的模糊认识,使大家对于课例与案例、课例与教案、课例与课堂实录、课例与经验论文之间的区别不加思考而混用。本文的研究旨在廓清模糊认识,加深人们对此问题的理解,为广大教育实践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提供帮助。
一、什么是课例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这里之所以称“教学背后”,其实是指为何这样进行教学的研究思路,也就是说课例不仅仅是最后的课堂教学实录,还要交代之所以这样教学的理由和认识,要有研究的成分在其中。
1、课例与教案、课堂实录的区别
教案是教师上课前预设的文本计划,而课例是一个实际发生的教学实例,这是根本的不同。但课例在“讲述故事”时有可能运用教案来说明为何这样授课的思路和想法。
课堂实录是对实际发生的课堂进行逐字逐句地录制并记录为文本,它的确是实际发生的教学实例的文本,但课堂实录本身是客观的记录,从它当中我们不能直接看出为何这样教学的思路和想法,如果看出了也只是推测。原来授课的老师和研究人员“背后的故事”并不能包含在其中。而且,课堂实录的文本量比较大,一般而言,45分钟的课堂需要大约1万字以上才可能真实地记录和刻画。
2、课例与案例的区别
课例和案例的混用最为常见,也反映了从案例到课例的认识的清晰化经历了一个过程。案例在教育以外领域(如法律、医学、工程等)的运用由来已久,应用到教育领域,则是源于职业培训的困惑——如何沟通理论与实践。20世纪90年代,教育研究出现三个新的动向:第一,开始注重“自下而上”的定性研究方法;第二,研究人员开始走进课堂和教师一起研究教学问题;第三,培训过程与研究过程逐渐合为一体。在这个背景下,案例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宠。国际上运用案例进行培训最闻名的是哈佛工商学院,而Shulman(1993)将其运用到教师培训,她认为,“教师所写的、其他教师可能会面临的现实世界问题的案例是对实践反思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们有助于教师从他人的现实故事中学会预测和解释问题”[1]。
我们来看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2003年左右指导过的一些课例的标题:从实物到算式的“数学化”过程——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从告诉事实到组织观察——小学自然《淀粉》;设计“铺垫”引导探究——中学数学《勾股定理》;在“变式”体验中建构原理——中学物理《杠杆》;从已有概念出发演绎新知识——中学数学活动课“由正多边形引发的……”;老师该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怎样的支持——比较含磷洗衣粉与无磷洗衣粉对水体影响的实验设计;“水雷”揭秘与金属钠—基于真实情境进行“问题—解决”教学的一次尝试;不同理念影响下的“课堂互动”比较研究——基于《正方形的性质》教学分析;体验“做数学”——“测量学校绿地面积”的项目学习。
从上述这些课例标题可以看出,课例聚焦的是有学科内容的课堂教学,而非一般性的教育问题(如处理学生作弊的教育案例)。所以课例与案例的最大不同在于以学科教学的内容为“载体”,如课例①、②、③、④、⑧都是以课本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课例⑤、⑥、⑦、⑨是以课
教师怎样做课例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