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做课例研究? 什么是课例?我们应该怎样来做课例研究呢?这里跟大家讲述一个我所见到的一个课例的“诞生”过程。一、开始:面对一个共同的教学问题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我们教研组决定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展开研究。沈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成为了我们研究的开始。沈老师课的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 100 以内不退位和退位) ”。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程教学改革中,课堂交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但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是教师们必须面对的共同的教学问题。以课例的形式将教学中大家共同面对的教学问题呈现出来,是教师做课例研究的起点。借此也可以引发更多的人的主动分享、谈论,及探讨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这是一个经验分享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交流、探讨,能够形成一个持续的、多元的,并且更具健全、更有意义的教师的“实践团体”,匡正过去长期存在缺乏沟通与交流问题,重构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进而带动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的进步与一致。二、过程:教师集体学习和变化的过程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和区教研员何老师一起观了沈老师的课。“谁再来说一遍”是沈老师上课的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 100 以内的口算减法。(教师揭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后,呈现春游情境图。)师: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上次秋游你花了多少钱?(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边上板书 86 、 42 、 36 、 49 、 28 )。师:根据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能不能提出一些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了一些算式,比如: 86-42 , 49-28 , 86-49 , 42-36 等,并且按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分类板书) 师:我们选“ 86-49 ”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学生回答: 47 , 37 )。师:到底是 47 还是 37 ?谁来说说理由?生:是 37 。因为 86 减 40 等于 46 、 46 减9等于 37 , 所以 86 减 49 等于 37 。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齐声拍手表扬他,然后接着问: “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三名学生依次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沈老师进行了归纳小结并进行了大量的巩固练习。课后,教研组进行了讨论。沈老师自己对课不满意而且困惑:这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被动,课堂交流也不活跃,有什么办法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起来? 教研组教师的看法是:沈老师教的还是扎实的,只是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明显不够。老师们普遍感到沈老师的课没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活动是一项具有高度“情境特定性”的活动,可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来概括,必须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制宜。理论揭示了教学活动领域的一般规律,但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教学情境是千差万别的,课例研究将一个特定的,典型的教学问题放置在一个情境中,为教师们提供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诠释教学现象,把握教学理论的机会和方式。教研员何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国家和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要“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积累四则运算的感性认识,探究计算方法”的新要求。我们在集体反思与讨论的基础上, 得到了一个共同
教师怎样做课例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