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循序渐进 让学生悟之有道.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循序渐进,让学生悟之有道
海门市余东小学潘新琴
所谓“悟”即“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
我们在听课或教研活动中,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以下的问题: 1、阅读教学中学生读书感悟少,教师的提问分析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时往往瞻前顾后,总怕学生讲得不到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问题回答对了,从表面看好象达到了本课教学的目标,实际上只是将教学思想强加到学生头脑中罢了。2、忽视学生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忽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和发现方法。我们的阅读教师经常是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3、语文实践活动不够丰富,教学与实践途径封闭,割断了学生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悟要追本求源
这里的“本”是课本,“源”指的是与文本有联系的、可以整合利用的资源。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感悟不能只囿于对文本语言的简单理解,而是要引领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资源,并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催生学生的感悟向纵深发展。如笔者在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融合课内外资源的:在充分挖掘现有文本资源的同时,开源引流,通过诵读诗句“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唐代诗人李绅)、“独携天上小潭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北宋苏轼)感悟“天下第二泉”的美以及这美对阿炳一生成长和音乐创作的熏陶。巧妙设境,借助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乐声和文中插图渲染课堂氛围,凝聚学生情感,唤起学生对阿炳的同情。感悟人生,链接阿炳的朋友陆墟的一段描写:“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妇人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走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肋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引领学生走进阿柄的人生世界,“零距离”地去感悟阿炳一生的坎坷与悲惨。这些鲜活而感人肺腑的阅读资源,如果能够巧妙地加以利用,课堂上就一定能把学生对阿
炳人生的感悟沉淀到灵魂深处,可以想象学生会对阿炳、对文本、对生活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叩问”。
二、感悟要言简意赅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通过播放天游峰的风光片,引领学生从谈游天游峰的感觉入手,游天游峰是“怕”还是“不怕”?这是从学生对天游峰感性认识上引入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学生来说既有选择性又有挑战性。“征服”天游峰,走近“扫路人”的阅读感悟活动在“两种不同的感觉”中悄悄地进行,老人那自信、豁达、开朗的美好品质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不断地沉潜。言为心声,在情感的驱动下,学生也就迫切地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笔者认为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不能简单地就语言学语言,进行单纯的语言技巧的演练,而应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学习、情感的熏陶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就不再是单向的机械设计和被动接受,而是

循序渐进 让学生悟之有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unde113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