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度是选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和“禅让”
一、民主选举
据史料记载,尧的哥哥挚曾是部落联盟首领,为人“不善”被罢免,大家推举尧,这体现了民主选举原则。
《史记》:“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尧)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致禅。”
《淮南子》:“万民皆喜,置尧为天子。”
尧晚年曾向“四岳”征询意见,四岳推举舜,后舜接替尧做了部落联盟首领。舜后,四岳提出禹。
被推举为继承人,还要经受考验。
《史记》:“(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二十余年,舜正式“践帝位”。禹也经过十七年考验。
具体的选举活动,可能包括事神和事人两方面。
孟子:“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二、世袭制的萌芽
《史记》、《孟子》都提到,“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尧子)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讼狱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禹也类似。
舜和禹继任前,把职位先让给前任首领之子。这表明世袭制的萌芽。
第二节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
一、夏商王朝的世袭制
《礼记》说“大人世及以为礼”,以子继父称“世”,以弟继兄称“及”。
《史记》记载,夏、商两代基本是以子继父,且逐步形成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
二、西周的世卿世禄制和地方选士
西周实行“立嫡以长不以贤”原则,嫡长子继承王位,众庶子封为诸侯。
西周也提倡选贤任能,但多在低级官吏中进行。
《礼记》:“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这是周王考核诸侯政绩优劣的一个方面,对于没能很好贡献人才的诸侯,要加以惩罚,“一则黜爵,再则黜地,三则黜地毕矣。”
第三节封建社会初期的选举制度
一、春秋时期的选举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以“任人惟贤,因功受禄”取代世卿世禄制。如齐桓公重用政敌管仲为相,称霸一时;秦穆公以五张黑羊皮赎来百里奚,用为大夫,使秦国力量强大;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相,以齐国孙武为军队统帅,改革内政,终于攻破楚国郢都,取得胜利;越王勾践任用文种、范蠡治理国政,并且“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最后灭了吴国。这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选举制度发生了变化。
二、各家学派的人才观
儒家孔子认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主张从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中挑选人才:“学而优则仕。”还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墨家墨子明确提出尚贤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道家道家主张“无知无欲”和“不争不战”,强调“无为而治。”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法家法家提出以法、术、势治国的方针。在举贤才问题上,主张“量能授官,因功赐爵”,但要根据法的规定来进行。“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在选人任官问题上,法家主张利用“趋利避害”心理,以“利”为钓饵,通过刑赏之法使之为我所用。
三、军功爵制
《韩非子》说:“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这表明,战争中杀敌多少,关系爵位、待遇的升迁。
四、养士之风
齐国在稷门外(临淄城西门)建造宽大公馆,招聘上千文人学士讲学论道,称为稷下学士。荀子曾讲学。
燕昭王筑黄金台,置黄金于台上,礼聘天下贤士。《史记》载,燕昭王请郭隗推荐贤士。郭说:“如果大王真心想招聘贤能之人,就请从我开始吧!那些才能高超的人见我这个平庸之辈都被您重用,他们一定会从千里之外来投奔您。”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察举和征辟
一、察举
察举又叫荐举,是三公九卿、地方郡国守相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官职或提高其官位。
察举名目很多,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孝悌力田、茂材异等、孝廉、直言极谏等,有时要求荐举勇武而熟知兵法或掌握某种技艺的人。
汉文帝时,采用策问办法考察被荐举者的才干学识。汉武帝时,策问考试普遍实行。
东汉初年,光武帝曾下诏强调“四科”辟士,即“德行高妙、志节清白”;“学通行修,经中博士”;“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刚毅多略,遭事不惑”。
二、征辟
汉代,由皇帝直接聘请人来做官称“征”,由官府聘请人来任职叫“辟”。如夏侯胜以善说礼服,被征为博士;疏广因精通《春秋》,被征为博士。
三、“任子”制度
任子制度,是指二千石以上官吏,任期满一定年限(
古代文化——选举与科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