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教学成果奖申奖成果简述书.doc阆中市教学成果奖申奖成果简述书
成果名称: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一、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校本教研”是一种基于学校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融学习、工作和科研为一体的集体性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的关键是“以校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新课程改革对学校而言,要提高教学水平,是自我发展;对教师而言,要提高教学水平,是自我新生。
校本教研的提出是国家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我们针对实践需要变革教研制度的一种必然选择。它的重要性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日显突出。它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上,也体现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
(一)课程改革呼唤校本教研
新课程改革是改变过去那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新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们过于追求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一种“按部就班”的感觉,所谓的教学改革往往仅停留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这种浅层次上。因此,随着课改实验的逐步展开,我们会发观,虽然上岗前对新课程的实践者进行了通识性培训,为广大实验教师参与实验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但面对这次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大多数实验教师感到很不适应,出现了许多难以消解的困惑。的确,新教育理念的建立是一个痛苦的、漫长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培训就可以完全解决问题,要靠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反省与矫正来逐步完成。同时,尽管在课改实施前,我们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了认真的解读,初步了解了它的特点及实施要领,但这无疑是表层次的。课改实施中,我们会遭遇原先估计不足或者是估计不到的困难。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指导?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比教育观念的转变轻松多少。这些,它需要校本教研的有效跟进。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依靠校本教研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在不断更新,人获取的知识也应该不断更新,这样有利于人的处事和交往,这样人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全新的姿态立于讲台之上,以全新的知识、时尚的知识树立形象。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在研究中,可以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这样可以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融为一体,逐步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在实验的进程中,每位一线教师都会不时地面临一些具体的、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个体间的教育经验与教育环境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以个体自主活动的方式开展研究,自觉地针对面临的教学问题,进行教改实践尝试与理性反思。实践证明,这种自主性研究,对教师教学智慧的不断生成及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校本教研
我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在片区下游徘徊,学校的教师中也出现有很多“坐吃山空”的现象,对于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激情不够,热度不高。新课程改革教师通过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不能扮演一个“演讲家”的角色,而是要成为一个穿针引线的优秀的“节目主持人”。那么,教学活动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也就只有教师最清楚,当然,学校也应该有一套适合于教师发展的制度体系,只要这些问题解决了,就能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而校本教研的对象就是教育教学改革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那么,把校本教研变成一种常规,使教师在长期的参与过程中养成自觉的教研意识,将教研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集体备课及公开课活动从组织、内容、程序三个方面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体系。所有教师不仅能够按照组内安排自觉地完成每一个环节的相关工作,更把参与集体备课及公开课活动当成了一种自身发展的需要。校本教研常规化,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群体素质,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成果主要内容
㈠理论形态成果
⑴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它使教师抛弃了“吃老本”的教育教学思想,认识到只有把握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让自己的教学经验得以完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自身的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⑵有利于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使教师由原来的教育实践者提升为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
⑶有利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阆中市教学成果奖申奖成果简述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