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论导读》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中国画论:第四章:宋代画论(上)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或要求:
1、了解宋代画论的概貌。
2、掌握宋代评画的诸种标准。
教学重点、难点:
宋代评画的诸种标准。
教学进程(包括基本内容、环节、步骤):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第四章宋代画论(上)
宋代评画的诸种标准
●“四格”的解释和格序的变化
●郭若虚论“气韵非师”及用笔“三病”
●刘道醇的“六要”、“六长”论
●欧阳修、沈括、苏轼的重神似论
●苏轼论画的标准——“常理”
●苏轼提倡的诗情画意
●论画家的修养
教学环节与步骤:
第四章宋代画论(上)
唐、宋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唐、宋两代的美术成就不同,风貌也各有千秋。北宋的理论家郭若虚在他所著的《图画见闻志》里把宋和宋以前的美术作了个比较,这比较还是客观的。他提出:
“或问近代至艺,与古人何如?答曰:近代方古多不及,而过亦有之。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
接着他举出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四大家和唐初的阎立德、阎立本,作为佛道画有成就的代表;另外举出张萱、周昉作为仕女画有成就的代表;还举出韩幹、戴嵩作为牛马画有成就的代表,他认为象这些画家,都是近不如古的。对古不及近,他举出李成、关同、范宽的山水画,徐熙、黄筌的花鸟画,他认为这样的画家胜过唐代的李思训、王维、王宰、边鸾等人的创作。从郭若虚所论比的画家的时代看,所谓古,是指东晋到唐,所谓近,是指五代到北宋咸宁年间。咸宁年间之后,北宋的一些重要画家如李公麟没有包括在内,更不用说南宋的画家了。郭若虚虽然对宋代画家涉及的范围还不周全,但他的论断基本是符合宋代绘画发展实际的。归纳他的论点是:宋代有些门类的绘画成就不及晋唐,有些门类绘画的成就超过了晋唐。不及的主要是人物画(佛道、仕女可归于此类),其次是牛马画,其实画牛宋人不弱于唐人;超过的主要是花鸟画和山水画,林石、禽鱼可归于此两类。就是说,到了宋代,反映社会生活的绘画开始衰落了,反映自然美的绘画兴盛了。随着宋代绘画发展呈现出来的这一特点,反映在美术理论上,所探讨的范围,所论争的内容,以及艺术趣味、审美观和前代都有分歧,特别是文人画的出现、文人论画的出现,使宋代画论有转折性的变化。
我们讲宋代美术理论,先从绘画批评的一般标准谈起,然后再谈人物、山水、花鸟各领域的画论。
宋代美术理论专著,对当代或后世影响大的是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和郭熙的《林泉高致》。另外,一些文艺理论家、文学家、画家和书法家,比如沈括、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特别是苏、黄、米三人的艺术审美趣味,对元明清的文人画影响是很大的。我认为,他们是文人画艺术理论的立法者,不承认不认识这一点,就不知文人画理论的渊源所在。还应看到,他们的理论有不少是可取的,对形成中国画的艺术特点有积极贡献的方面,我们应有分析地看待,有批判地接受这部分遗产。过去,往往认为文人画是墨戏,其理论是形式主义,不够重视,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没有看到它的影响,它对中国美学思想是个新的理论。
宋代评画的诸种标准
“四格”的解释和格序的变化
前一章讲到盛唐时期张怀瓘首次提出了神、妙、能的评画标准,后来朱景玄加上逸格,形成了神、妙、能、逸四格评画标准。宋初,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四格的顺序重新作了排列,把唐代居于四格之末的逸格提到首位,于是
“不拘常法”(朱景玄对逸格的解释)的逸格在宋代开始被重视起来。黄休复对唐人解释很少的四格逐一阐明其含义。
逸格:
“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神格:
“大凡画艺,应物象形,其天机迥高,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权,非谓开橱已走,拔壁而飞,故目之曰神格尔。”
妙格:
“画之于人,各有本性,笔精墨妙,不知所然。若投刃于解牛,类运斤于斫鼻。自心付手,曲尽玄微,故目之曰妙格尔。”
能格:
“画有性周动植,学侔天功,乃至结岳融川,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者,故目之曰能格尔。”
据此,我们大体体会到,逸格是指不注意绘画的规矩,笔墨精炼,意趣出常的作品。
唐代有个书法家窦蒙,他在解释书法风格讲过:“纵任无方曰逸。”按自己的兴趣去写,没有什么方法,这样的书法为格逸。看来书法上和绘画上对逸格的解释基本精神是一样的。神格是指形神兼备,立意妙合自然的作品。元人陶宗仪在《辍耕录》讲神品,说:“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能窥其巧者,谓之神品。”妙格是指得心应手,笔精墨妙的作品。能格是指有功力,能生动表现对象的作品。
任何艺术批评标准,都包含着批评者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黄休复推尚逸格,
画论导读教案(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