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必修课)
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
伦理学教研室
第三章亚里士多德与德性伦理学
一、德性与德性伦理学
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
三、德性伦理学的式微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一、德性与德性伦理学
1、“德性”的界定
2、德性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3、西方前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1、“德性”的界定
“德性”又名“美德”,其原初为希腊文arête。这个词最初并不是专用于“道德领域”的。
Arête的最初意思是自然事物的特长、用处和卓越能力,如马的德性是善跑,鸟的德性是善飞等。后来才被用于“人”,指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品性、特长、优点和才能,如“工匠的arête是工作做得好”、“琴师的arête是琴奏得好”,等等。
后来,arête又与表示价值判断的“善”获得了密切的关系,成为德性、中道、最高的善和极至的美。从而,arête兼含英语excellence和virtue两词的意义。
总之,西语arête是人们所具有的、并由之以出色地做道德所要求之事的比较稳定的气质、习惯或品质。
“德性”的界定
古汉语中“德”字固然与“得”同义,但是,在古汉语中的意思也有与西方相类的情况,如“将有五德,(智、信、仁、勇、严) ”、“鸡有五德”、“玉有五德”之类。这与“arête”的最初含义相似。
综合起来看,古汉语“德”字的意思一方面是所有事物内含的特长、用处和卓越能力,另一方面是“中立的”、可以善也可以恶的个人的心意、品质,如“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
中西语言中含义相当的两个词,意思、用法确实是极为类似的。
2、德性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根据我们前面对伦理学说的分类,我们可以知道,德性伦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品质”的问题。
根据美国伦理学家汤姆· L· 彼彻姆的意见,“德性伦理学”除了向人们提供普遍的原则和规则作为行为的指导外,还要关心行为的动机、品质,行为者“应当是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其中,培养德性的品质特征被当作是道德的首要功能中。因而,“人们所具有的什么东西在妨碍着人们倾向于做德性的行为”或者德性品质的培养与塑造,即是德性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3、前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西方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就有人探讨过“德性论”的问题。比如,“Arête”的出现就在亚里士多德之前:早在《伊利昂纪》(一名《伊利亚特》)中就把善于奔跑当作马的arête,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则以土壤的肥力为土壤的arête,赫拉克利特认为人的arête在于“深思熟虑”。
不过,这些说法还没有把arête与伦理问题联系起来。首先这样做的人是德谟克利特,他曾撰文探讨人的arête:,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定义给“arête”的人.
前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续)
苏格拉底(右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据说,是他把古希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从对自然哲学的关注,转而关注人伦道德和社会问题。
“自知其无知”和“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是其名言。据传,阿波罗神庙的祭司曾传达阿波罗的神谕,说苏格拉底是全雅典最聪明的人,而苏格拉底却自认为“无知”。但苏格拉底又深信神不会错,他于是就开始同各种人交谈。
前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续)
交谈的结果,苏格拉底发现,神谕并没有错,而苏格拉底之所以最聪明,就在于他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其他人无知却不自知。
苏格拉底和美诺关于什么是德性的对话,记载在柏拉图的《美诺篇》中:美诺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德性,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这是苏格拉底的风格),而是让美诺自己说。美诺列举了许多具体的德性: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奴隶主等,但苏格拉底却认为他没有说到点子上:他只是说了“什么是德性”,却没有说“德性是什么”——所有德性的共性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这共性就是善,而知识或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善,所以有“德性即知识”之说。这一见解开创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先河——紧密求真与求善连接,赋予道德价值客观、确定、普遍的性质。
前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续)
苏格拉底后来被雅典民主派以“引进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判处流刑或死刑(可以选择离开雅典或是死刑),苏格拉底选择了“死”,即使这样,他还是可以逃离雅典,可他还是选择不逃(其理由深具“法治”精神,可看《克利同》)。临死之前讲了为什么“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
苏格拉底死后,其学生柏拉图写了许多以苏格拉底和别人“对话”为题材的著作。因此,柏拉图的著作中,哪些是他自己的思想,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很难分清。不过,《理想国》倒是可以确定,代表了柏拉图的立场。
《理想国》中,柏拉图表达了反对“民主政治”的立场,同时提出了所谓“四德性”之说。
伦理学(必修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