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面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实现到2020年建成气象现代化体系奋斗目标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进一步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引领,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和深化各项改革的攻坚时期。近期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气象灾害防御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紧迫性。本规划是XX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XX市“十三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的情况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1、完成XX大气探测基地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辅助项目、XX、XX远程工作站建设,实现多普勒雷达图像资源的实时共享。
2、建设GPS遥感探测仪站。在XX、XX建设GPS遥测站,其中XX站是与国土部门联合建设、资源共享。
3、XX海洋观象台建设初具规模。完成了观测场建设及仪器安装,配备强风型超声风速仪并投入业务使用,开展地波雷达试验,建设了三个海岛自动站、二个海岸自动站和一个70米梯度测风塔。
4、每个镇建成一个自动气象站,全市建成了46个。能自动进行每10分钟一次的观测,能及时提供每个镇的降雨量、大风、温度等气象资料。
5、完成了XX闪电定位仪、大气能见度仪建设;
6、完成XX市气象影视中心建设;建设完成图像、声讯和数据高速通信网络;
7、完成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升级改造;
8、完成XX市气象决策服务系统完善和升级;
9、开展XX市气候资源分析和研究。
10、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11、建设完成XX市防雷中心雷电环境评估系统,开展XX市雷电风险评估业务。
“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基本实现,重点任务如期完成,为“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和自动站网的建设,大大增强了我市的气象预报服务能力,在防御台风、暴雨、干旱、高温、寒冷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服务以及人工增雨作业中起到了显著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我市气象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气象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与、科技创新能力、管理体制、人才素质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需求,同时,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尚未形成,气象事业的投入与发展需求不相匹配,体制和机制障碍短期内难以解决等瓶颈问题仍将制约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
天气预报时效和精细程度都亟待提高。暴雨特别是特大暴雨的定时定点预报能力亟待增强,强对流(雷雨大风、冰雹)、大雾等特殊天气的预报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气象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总体水平、能力及服务内容还不能满足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现有的气象服务模式和方式尚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台风海啸预警服务、雷电灾害监测预警防御、专业化城市大气灰霾、大雾监测预警等都缺乏足够的现代化手段。
2、气象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
XX市气象事业起步晚,XX市气象局于1994年从县级气象站升格为地市级局,经费投入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技术装备科技含量不高,观测项目有限,存在探测盲区,海洋探测尤其薄弱;现有的专业气象观测网在探测范围、精度、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专业服务的需求,观测项目存在诸多空白,闪电定位、风廓线、GPS/MET水汽总量探测、大气化学成分监测等尚属空白,海上、交通干线和高山上等地区的观测资料十分缺乏;信息网络的传输速率和传输能力不能满足预报业务服务的需求,部门之间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不够,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突发气象灾害信息传递,尤其是农村、山区、海上等偏远地区,服务能力仍然存在
“最后一公里”瓶颈。
3、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不足
我市气象队伍受人员编制制约,能适应气象事业跨越式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不足;掌握现代化装备和技术的一线高素质人才不足,具备多学科交叉研究和业务能力的人才更为缺乏。人才匮乏是造成气象事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4、广大市
【最新精品】XX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