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的道德哲学探析.docx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5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目录
目 录
中文摘要 l
Abstract . . . . . .II
绪{仑 .1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l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 4
第一章斯密道德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理论溯源 .5 第一节斯密道德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5
~、时代背景——十八世纪的英国社会状况 .5
二、文化背景——苏格兰启蒙运动 .6
第二节斯密道德哲学的理论溯源 ..7
一、斯多亚学派对斯密的影响 .7
二、同时代的思想家对斯密的影响 10
第二章斯密《道德情操论》中的主要内容 15
第一节斯密道德哲学的理论前提一人性论 1 5
一、利己与利他并存的复合人性论 15
二、己与他矛盾的调和者——同情机制 17
第二节道德行为的评判标准 20
一、公正的旁观者——良心 20
二、基于同情共感的合宜性 23
三、责任感 26
第三节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美德 30
~、论从对自己关注的角度产生的美德——谨慎 30
二、论从对他人关注的角度产生的美德 32
第三章对斯密道德哲学的反思 42
万方数据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节斯密道德哲学的理论特色 42
一、立体化的人性模式理论 42
二、道德情感的心理学阐释 44
第二节斯密道德哲学的社会意义 45
一、还原人的道德主体意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再度考量 45
二、用制度性的安排保障社会他律功能的实现 47
第三节斯密道德哲学的内在局限性 49
一、非普遍意义上的人性论 49
二、与社会经济关系相分离的道德情感理论 50 结 语 .52
参考文献 .53
致谢 56
独创性声明 .57
万方数据
绪论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舞台上,中国正以其独有的东方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目光,无论是从政治还是经济的角度来讲,在短短几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集中体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快节奏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上。人们越来越多地将关注的焦点投注在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上,然而在物质的欲望和渴求被满足的同时,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隐形的财富正在逐渐地流失,它就是道德。于是,人们在发问:为什么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会带来道德上的缺失? 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什么偏要付上道德的代价?也许再没有哪一个时代的人们会象今天这样陷于物质利益与德性的纠结和困惑中。人们不明白两者为什么常常是相背离的,而不能是相生的?那个原来存在于心中的道德信仰怎么就遗失了呢,它还能回来吗?人们在拷问自己,在寻找答案。
时代赋予了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使命,也让我们将寻求的目光投向了同样受到过困扰的欧洲社会。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社会的到来使英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处于上升的时期,社会的道德水准却在逐渐地下降。究竟该如何看待和解决经济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之间的统一?这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不容忽视的思想课题。亚当·斯密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脱颖而出的一位苏格兰思想家。他以其在西方经济学上的突出地位被誉为“经济学之父”,同时他又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他的道德哲学独辟视角,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切入到经济与伦理这对矛盾的本质层面。在他的《道德情操论》这本书中,斯密立足于日常生活的经验,从对人的行为和人内心的反省能力的细致考察入手,研究的视角不仅局限于伦理道德的角度,还延伸至法学、心理学和经济学,对个人如何在社会生活中调控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从而建立起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的社会虽然有别于斯密笔
万方数据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前文提到的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所显露出的矛盾却有着共同之处,即二者都是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因此研究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探析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所提出的观点、方法,无疑对我们审视和解决自身的道德问题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首先,从理论价值上来看,《道德情操论》可以看作是斯密整个社会科学体系的基础或者方法论,因此对它的研究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斯密社会科学思想的根本。在书中,斯密运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谨慎等一切道德品质产生的根源,他将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之心、怜悯之心看作是道德的来源,指出了
人的内在情感对于行为的重要性,由此批判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片面性,凸显了情感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而将公正的旁观者巧妙地引入到道德哲学形成的理论前提一人性论中,使一种良好的制约机制在道德评判时最先在当事人的内心建立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专属于亚当·斯密的视角才会有的理论创新。同时, 斯密重视对人们道德行为的过程与规律的心理学研究,将心理学中的联想原则引入其中,对伦理学作了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的道德哲学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5.83 MB
  • 时间201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