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派评书
评书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锦州陈派评书是民国初年由东北大鼓艺人陈仲山在借鉴东北大鼓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经其子陈青远多年实践,不断加工而成规范,再传其女陈丽君等。陈派评书独具风格,具有精美帅奇声情并茂、含蓄细腻精湛传神、雅俗共赏响脆明快、勾扣巧妙俏皮动人等特点,集中了评、鼓书优点,在内容上也突出了民俗性、知识性、历史性及人文性。
锦州皮影戏详细介绍
锦州市黑山县地处辽西走廊咽喉,自古以来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周边乃至关内外的好多民间艺人都在此卖艺谋生,与此同时,许多民间艺术在这里融合,黑山皮影戏就是在吸收河北乐亭皮影技艺的基础上,与当地的皮影唱腔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属于中国北方影戏的一支,传承至今已有
2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黑山县姜屯镇王甸子村和胡家镇小荒村。
黑山皮影戏共有三支五代传人。第三代传人马生山现年88岁,他13岁开始学艺,专攻小生,学习演出的剧目众多,还精通皮影戏乐器伴奏。他传授徒弟有两代,共12人。早期黑山皮影戏班有5个,演员大约有40人。上世纪70年代,黑山皮影戏团的演出足迹遍及城乡,最远到过黑龙江漠河、吉林德惠等地演出。当时,看皮影戏是颇受城乡百姓欢迎的文化娱乐方式。
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精致考究。黑山皮影戏的道具主要有:影人、影幕、影卷、影箱及伴奏乐器。影人的制作一般是先将兽皮(多为驴皮)加工成半透明状薄皮,再刻制上彩,其雕绘工艺繁复、造型生动。影幕也叫“影窗”,早期的影幕高3尺、宽5尺,后来发展为高4尺、宽6尺。以白纸做幕,早期用油灯照明,后来改为白布做幕,电灯照明。影卷其实就是剧本,黑山皮影戏现存影卷有几十部,剧目主要有《五锋会》、《水牛阵》、《二度梅》、《西游记》、《封神榜》、《杨家将》等。影箱就是装影人、影幕、影卷和乐器的箱子。黑山皮影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四弦、锣鼓、唢呐等。为了适应皮影戏的表演形式,黑山皮影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
黑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其中一根叫“主杆”,其他两根叫“手杆”。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皮影戏的角色分为:生、小、大、髯、丑。生就是小生;小就是旦角;大就是板胡须;髯就是三绺胡须;丑就是丑角。黑山皮影戏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以东北方言为基础,为板腔体。演唱格律有“七字句”、“十字锦”、“三赶七”、“五字赋”等。这些唱词均以对偶的上下句为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每段唱词一般都是由若干对声韵相同的上下句组成。它的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板、散板、快板和凄凉调、悲调、还阳调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各种腔调。
黑山皮影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民族、审美取向,是祖国民间文化的瑰宝。黑山皮影戏已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推荐申报第二批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第五代黑山皮影戏传人年龄均在50岁以上,皮影戏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如不及时进行抢救性的挖掘整理,
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