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及评价
无意识的渗透
电影
戏剧
及小说、政治运动、广告、法庭辩论、甚至宗教。
一、弗洛伊德发现了无意识
催眠术
自由联想
无意识指的是那种不知不觉、自己本人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它不同言语、词和文字相联系,不能用言语表述。
弗洛依德认为,人的心理分为两个部分,把心理活动比作水上的冰山,意识是的冰山的浮面部分,无意识则是它的水下部分。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之后的种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许,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到意识之中,但它们并没有消灭,而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因此,无意识是人们经验的大储存库,由许多遗忘了的欲望组成。
催眠术(hypnotism
,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睡神Hypnos的名字)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心理状态。
催眠理论
1. 部分退化(partial regression)理论
催眠使受试者思维退化至某种较幼稚的阶段,失去了正常清醒时所具有的控制,落入一种较原始的思维方式,因而凭冲动行事并进行幻想与幻觉的制作。
2.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理论
认为是受试者在催眠者的诱导下过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受试者对角色的期望和情景因素,使他们以高度合作的态度做出了某些动作。但很多学者坚持催眠是意识的另一种状态,而不是角色扮演,因为即使最合作的受试者也不会同意在不给麻醉药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3. 意识分离(dissociation in consciousness)理论
希尔加德根据实验观察,认为催眠将受试者的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进行的分流。第一个分流是受试者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个分流是受试者难于察觉、被掩蔽的意识活动,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意识分离是生活中一种经常出现的正常体验,例如长途驾车的人对路上状况作出了一些反应但多不能回忆,就是由于当时意识明显地分离为驾驭汽车与个人思考两部份了。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脑解剖模型
弗洛伊德最初把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 由个人当前觉知到的心理内容所组成
前意识:个体加以注意便能觉察到的心理内容
潜意识: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活动现象,对
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很大
结构模型
本我是我的自私部分,语满足个人欲望有关。
自我的行为遵循现实原则,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中。
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
利必多与死的本能
本能分为两大类:
生或性的本能,一般称为利比多。
死与攻击的本能,称为塔那托斯。
人格心理学 第三章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及评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