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市化的利与弊
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2班许晔丹
20**********
什么是城市化?
中文名称:城市化
英文名称:urbanization
定义1: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地理学角度)
定义2:城市化是城市先进社会经济要素在乡村的普及程度。(社会发展学角度)
定义3: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经济学角度)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中均提高1%以上。据预测,未来3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70%,城市人口将从目前的6亿人上升到10亿人,将有约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
农村城市化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是…如今中国的城市化模式科学吗?
且看中国城市化的问题种种——
一、粮食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有人要问: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我相信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因为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者粮食市场都无法满足的,因而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问题只能依靠自己,绝对不能寄托于外国人身上。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要说我们有的的是美元储备,花钱让人家给我们种地,这是一种幼稚的想法。且不说对转基因作物的不可控性和后果的无法预测,单就“管仲三策粮食战略兴齐”而言,不能不说,这是粮食重要性的深刻体现。
中国虽然原也多为分散分布,所以不利于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搞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而随着城市化的日渐加快,农村种地人口明显减少。当人们生活中农产品的供应成为难题后,社会民众变得恐惧不安和盲目,社会稳定更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二、失地农民返贫
为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扩展的目的,地方政府把向农民征得的农民宅基地等土地复垦后换取同等面积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向农民征地用于城市化的建设,目的和初衷都没有错,但是牺牲农民的利益搞“土地财政”发展地方经济就是大错特错了。
在征地的过程中没有对农民采用合理的安置方式,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也没有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所有权及使用权,农民在城市化的大潮中还没有享受到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的便利,又有一次的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被征占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准备奔向小康的农民却由于城市化而返贫了。 另外,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补偿,运用愈加激烈的方式进行“反拆迁”。政府向农民争地成为农民返贫的元凶,也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利益矛盾的根源。
三、农民工、农二代与留守儿童问题
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城市原有能够支撑人们生产生活的公共物品呈现出严重不足的态势。农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付出自己辛勤劳动和汗水,却不能享受城市生活的待遇。这不免使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降低,同时,进城务工的农民会产生自我怀疑和自卑心理,用不理智、不负责任的方式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人,甚至成为城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
而被称为“农二代”的孩子,他们曾是“留守儿童”,他们曾是随“民一代”父母进城寻梦的“无根儿童”。户籍制度、城市社保等相关制度的制约使他们“留不下,回不去”,成了游离在城市边缘的人。另外,那些依然留守在农村的儿童,也同样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四、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及浪费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也是其进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由于在城市集中了很多的工厂和企业,形成了“城市热岛”,使本来就脆弱的城市环境更加的不堪一击
农村城市化的利与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