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大多数企业家眼里,生存是第一要义,而对于创业企业而言,“成交”往往也可以成为第一要义。
但是,自古商场如战场,有交易就有收益,同时也存在风险,我们更多时候只看到了收益,却忽略了风险。但不得不注意的是,在交易前如果不做好初步的调查,可能造成巨大的法律风险。
公司设立后,就面临经营管理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合同管理问题。如果交易对方的主体或签约主体根本不存在,或是交易对象没有国家规定的特殊资质,抑或根本就没有资产或履约能力……碰到类似的情况,后续交易中一旦发生了问题,不仅会丧失商机,也可能无法追究到赔偿。
所以,在商业合作或签订合同前,我们可以先行做一点功课,以降低风险。具体怎么操作呢?在此,分享三种调查方式:
第一,交易对象的主体资格调查。
进行这项调查,最简单的方法是,请对方提供工商注册文书或身份证复印件;而对于国家规定必须取得特许经营资质的行业,则必须要取得某种规定的证书,否则不能参与经营,如建筑工程行业、烟酒行业,等等。但这一点通常会被人们所忽略。
现在政府信息公开和网络查询十分便捷,只要打开: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就可以查到对方的基本信息,包括对方公司的基本信息,如注册资金情况、股权结构、经营范围、是否有经营异常、是否严重违法失信等。这只是几分钟的事情,但是很多公司没有去做,导致后续发
生了问题——比如很多合同的签约主体并非工商注册的公司,或者在签约时将公司名称少写了几个字等等。
这样一来,后续合作如果发生了问题连维权都没办法,这就是诉讼主体不适格的风险。如果想打赢维权官司,就要花大力气组织证据,从而造成公司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个方面,信用资格调查
商业交易,诚信为本。但现实情况是,总有那么一小部分公司会钻空子,比如,有些企业已经败絮其中,但却把自己的“外表”包装得“风风光光”。对此,我们可以借助如下几个渠道去做一些防范:
1、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关企业的新闻搜索。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对于某些企业,可以通过新闻报道或网民的爆料文章进行查阅。
2、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相关资料。这是最高人民法院的网站,它上传了全国多数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文书。而随着判决文书公开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案件将都对公众开放。通过这个网站可以查看交易对象有无涉及法律诉讼的事实经过,也可以从侧面了解到这个公司的信用情况。
3、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可查询交易对象有没有被列入法院系统的失信
微课堂——合同签约风险防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