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民族风》说课稿
鞍山市第二十四中学
艺体组:赵实
2008年11月28日
《独特的民族风》——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独特的民族风是高中音乐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特点的一课,它位于教材的第二单元第三节,是本单元非常重要的一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上一单元音乐基本要素的学习和理解,从节奏、旋律两种基本要素出发,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风格有所了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的积累,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
(2)过程和方法目标: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各组对自己本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民族音乐的产生、发展做适当的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3、教学重点:通过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等三首民歌,使学生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能从歌曲的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分辨三个不同民族的民歌的音乐特点。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个性发展,发掘学生创造的巨大潜能。
5、课时安排:本节课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教法
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而且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在讲授新棵前我运用电脑课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方面的风情画面。
[设计意图]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先单独分别听赏三首民歌,然后进行纵向对比,从节奏和旋律上比较,从而体现音乐课的纵向开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过程中自己能概括出三个民族的音乐风格。另外在欣赏同一民族音乐时也进行了对比。(例如对比欣赏两首蒙古族歌曲,使学生一下子能从旋律与节奏方面理解什么是“长调”、“短调”。)
3、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聆听、体验,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运用直观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兴趣引入
学学看环节: 通过观看视频图片,每组派三位同学学做三个动作。
思考:你认为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动作?你喜欢哪个民族的舞蹈?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做一些简单典型的舞蹈的动作,如蒙古族的压手腕、骑马等动作;藏族的献哈达动作;维吾尔族的动脖子、翻腕等动作,这样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了音乐的风格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法。采用听-想-看-动的程序。
1、让学生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和《牡丹汗》三首歌曲。听后让他们分辨三首歌曲风格是否相同?各属哪个民族?(听-想的过程)
2、运用视觉图象的教学法,把学生分别“带入”三个民族。
《独 特 的 民 族 风》说课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