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读《东周列国志》(十).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读《东周列国志》(十)
第十回楚熊通僭号称王郑祭足被胁立庶
周桓王兵败繻葛,自己也被郑国将军祝聃射中,不但在诸侯国中威信荡然无存,还让一个南方国——楚国起了称王的念头。楚国,芈姓,熊氏,子爵国,在周成王时期被分封在荆蛮,第六代国君熊渠曾经称王,因惧怕周厉王讨伐而自动撤去王号。身处荒蛮之地的楚国从第一代国君到第十六代国君,筚路蓝缕,跋涉山林,开辟疆土,国力逐渐强盛。至第十七代君主熊通,任用斗伯比、屈瑕等贤臣,国力大增。听到周桓王兵败的消息,熊通决心僭越称王了。斗伯比进谏说,要想称王,必须要有让其他诸侯国臣服的实力。在楚国周围的国家中,以随国最大,如果让随国臣服,则江淮诸侯国必然顺服。
楚国兵发随国,随国有一贤臣季梁,有一奸臣少师。随国国君宠信少师,派少师往楚国军营探查,楚国藏精锐兵力,将老弱病残给少师看,并表示因国家连年饥荒,只是想与随国结盟,少师信以为真,楚国与少师结盟后班师回国。熊通采纳斗伯比的建议,会合江淮诸侯国,唯有随国无故不到,楚国以此为由讨伐随国。随国国君拒绝了季梁的正确计策,采纳了少师的意见与楚军正面交锋。结果随军大败,季梁死战保国君冲出重围,少师战死。季梁只身前往楚军求和,表示愿意与江淮诸国一起,颂扬楚国的功绩,并向周天子上表封楚国国君为王,以镇压南蛮。周桓王拒绝了熊通的请求,熊通大怒,于是自立为“武王”,自此,楚国国君皆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周室衰微,无可奈何。
再说说前文的季梁,他可不是一般人,被称为中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他是无神论的先驱,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随国能够成为江淮大国,季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与楚国一战,国君受奸臣蛊惑,未能采纳他的建议,导致随国大败,从此一蹶不振。而楚国从此更加无所忌惮,逐渐有了觊觎中原之心。
再接着说郑国的事情。郑庄公大力犒赏在与王师之战中的有功之臣,唯有祝聃不被封赏。庄公表示,祝聃射伤周天子,如果褒奖他,会招到天下非议,祝聃于是忿恨而死。公元前701年,一代雄主郑庄公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庄公一生战无败绩,御燕、侵陈,伐许、败宋,克息、御北戎,可谓战绩显赫,使得郑国空前强盛。但他一生最重大的失误就是生前没有对世子忽(即郑昭公)之位作出妥善安排,没有除掉对世子忽威胁巨大的高渠弥,没有给他可靠的顾命大臣,没有将其他公子妥善处置,以致自己一死,郑国立即陷入诸子争权内乱,使并从此由盛转衰。他自己也知道“郑国从此多事矣”,却没有为此消除不安定因素,为郑国留下无穷的后患。后世的许多雄主像郑庄公一样,如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晋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等,在处理继承人问题上都出现很大问题,有的导致内乱,有的导致亡国。或许这些雄主看这些继承人都不如自己,总是在犹豫

读《东周列国志》(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