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生活,爱上数学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新课标指出了“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新课程倡导“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题材丰富多彩,呈现形式多样,并引导学生去探究一些数学问题”。在深入推进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如何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如何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笔者认为答案就在陶行知先生的话里,就在新课标的文字里,就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里,从而提出“让学生爱上生活,爱上数学”的教学观点,在此展开肤浅的论述,敬请各位同行指正赐教。
【关键词】生活;数学;创设情境;训练思维;加强实践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数学教育正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技能的过程。如何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如何让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我认为解决的有效途径就是把数学与生活有机整合并不断优化。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教学融入生活,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开展生动有趣的数学教育活动,用最优化的方法组织教学,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爱上生活,爱上数学,从而大幅提升学习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学会创新的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是提供学生发问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和养成提问习惯的有效措施。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实例入手,采用故事、游戏、儿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内容)与生活的实际内容(直观情景)紧密联系起来,把握最近发展区,营造学生认知心理上的悬念,让学生有问题可提,激活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心态。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有几瓶牛奶》时,我就以动画片《爱探险的朵拉》为模型,制作了一段朵拉和Boots数完牛奶遇到了难题需要孩子们的帮助的动画视频作为导入,让孩子们根据画面的内容提出问题:“左边有5瓶牛奶,右边有9瓶牛奶,两边一共有多少瓶牛奶?”从而导出课题,这样的导入方式新颖有趣,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了新课内容的学习之中。又如:我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屏幕显示校园,接着又看到一辆汽车运来了许多花卉。我问孩子们:“看到这些花,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们经过思考提出了:“这些花有什么用?”“有几种品种?”“一共有多少盆?”……学生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点燃,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上。就这样,我轻轻松松地地开启了他们的思维,引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作好了铺垫,架好了桥梁。
二、训练“生活化”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训练“生活化”思维,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让学生处在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生活智慧的学习环境中,让他
让学生爱上生活,爱上数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