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难点问题研究.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难点问题研究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提出要“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如何在总结实践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理念、改进技术、完善制度,推进竞争性选拔工作的科学化、常态化,是摆在各级组织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竞争性选拔干部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的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已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力研究解决竞争性选拔中导向、技术、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在工作导向方面,要着力研究解决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导向还不够鲜明的问题
首先,察干部之德是干部选拔管理的一大难题,对竞争性选拔来说更是如此。目前普遍实行的笔试、面试这两个竞争最激烈的环节,基本上与德行考评无缘,难免让人发出“做人好不如做题好”的感叹。如何在竞争性选拔特别是公开选拔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树立注重品行导向,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其次,无论
是唯分取人还是简单以演讲取人,最终冲击的都是崇尚实干的导向,导致干得好的干部不显优势,干得不好的干部也不占劣势,从而让一些干部发出“干得好不如考得好,实绩好不如成绩好”的抱怨和不解。第三,在体现群众公认原则方面,竞争性选拔方式总体上比传统选拔更为突出,特别是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和竞争上岗中的民意权重较大,起举足轻重作用,但在公开选拔中,仍存在重程序和考试成绩而轻民意权重的问题,群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总体上尚属于“看热闹的旁观者”角色,群众认可不如考官认可,过不了考试关就没机会过群众关。只有切实解决好导向问题,才能确保竞争性选拔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持久开展。
(二)在技术方法方面,应着力研究解决考试难以考出真才实学、考察难以考出真实情况的问题
考试和考察是目前竞争性选拔的两个最重要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其科学化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竞争性选拔制度的公信度。考试最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职位分析不够深入,测试要素与职位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科学性、针对性不强。二是考试内容和程序同质化、程式化、八股化倾向较为严重,难以体现个性差异,难以考出真实水平。三是考评手段单一,现代先进测评手段运用较少,难以全面有效地测评出应试者的性格特征、领导能力等。四是评分标准和方法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过于机械、刻板、保守;另一方面,不同评委或阅卷人员之间评分标准把握不一,影响公正性。
考察环节主要存在着内容形式简单化、表面化和结果从属化问题,即考察过程走马观花、仓促进行,程序大于实质,方式方法单一(多采用个别谈话方式),深层次问题、真实情况难以考察出来,特别是异地考察难以考深考实。
(三)在制度机制方面,应着力研究解决如何常态化问题
一是随意性强。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计划,想搞就搞,不想搞就不搞;职位确定随意,门槛忽高忽低,缺少科学设计;有些地方在年龄上片面求低,在学历职称上片面求高,在选拔范围上片面求大;考察对象确定方法混乱,等等。二是成本过高。缺乏对本地区各级各类竞争性选拔的统筹和成本核算,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经济成本、社会成本过高。三是制度配套滞后。如对体制外报考体制内职位未有明确规

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难点问题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350678539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