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范文).doc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
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
(一)中国历史的特色
(二)历史的功用与历史认同
(三)民族的凝聚力与历史认同
(四)结语
(一)中国历史的特色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许多特色,为今日许多号称文明先进的国家所没有。钱穆先生指出:
“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举其特点有三。一曰悠久。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四千六百余年,从《古竹书纪年》载夏以来,约得三千七百余年;二者无间断。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自鲁隐公元年以下,明白有月可详。三者详密。此指史书体裁言。要别有
三,一曰编年,二曰纪传,三曰纪事本末,其他不胜备举”[1] 钱氏之论,言简意赅,我们还可以做以下的申论。就时间悠久而无间断而言,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文明古国,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2],中国历史则数千年来,虽有朝代的变革,但前一朝代的历史为后一朝代所继承,所以历史和文化连续一贯,未曾间断。中间虽有少数民族和域外文化的进入,但都与主流文化融和而成为新血轮,近世考古发掘证明,中载,例如西安半坡和河南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文化,远超过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3] 中国历史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史学发达,史籍丰富。远在殷商时代,即已有史官的设置,《尚书·多士篇》说:
“惟殷人有册有典”,可见当时已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近代甲骨文的出土,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可信。殷商以后,历代以来除了史官负责记录当代的历史外,史学名家辈出,自西汉伟大史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后,这种体例为班固《汉书》所采用,成为此后专记一个朝代的“断代史”通用体例。其他史书的体裁有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也有专记典章制度的文化史,历代累积的史籍之多,可谓汗牛充栋,光
是一部二十五史,就有令人“不知从何说起”之叹!中国史籍之丰富为今日并世各国所不及。梁启超说:
“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4],并非自夸之词。中录历史和著作史书以外,更具有正直的性格与批判的精神,所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5],这是中国历史独具的特色,为世界各国所未有。
(二)历史的功用与历史认同历史是否有用,在现代某些人的心目中似乎受到了怀疑,但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功用是被肯定的,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历史具有“垂训鉴戒”的功用。例如《诗经·大雅·荡篇》云: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尚书·召诰》云:
“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西汉贾谊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6];唐太宗的名言: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7],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近代学者,则深切了解,历史具有发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操之功用。“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了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份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有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
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范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