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反思
我的“讲师”我的“团”
柳州市驾鹤路小学廖柳红
不知不觉,孩子们小学毕业的时间已经屈指可数,新课文也越上越少了。或许正是因为种种复杂的情愫包含其中,所以我有意无意把课堂上讲课的速度放慢,尽量多听他们说、多听他们读、多听他们议……希望孩子们能多给我留下一些难忘的记忆。
今天上课的内容是《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两者都属于托物言志、借物喻理的古诗。诗中作者以石灰、梅花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暗喻自己光明磊落、淡泊名利的胸襟和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从字里行间中看,其实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不难,因为没有太多生僻的字和词语。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让老师带着学生逐句串讲、分析、品读,对孩子们的促进作用不大,留给孩子们的印象也不会太深刻。所以我打算换一种方式上这两首诗,鼓励孩子们充当“讲师”和“讲师团”,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囊团的通力合作,“秀”出自己的风采!
经过几分钟的“酝酿“,孩子们兴致勃勃参与其中了:第一个举手上台的是一位成绩中等、平时大大咧咧的男孩,班里的孩子都喜欢叫他“龙哥”。他用那充满“磁性”的声音,主要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石灰吟》的作者于谦———这是明朝名臣,一位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与他最有名的事是“土木堡之变”……
第二位上台的是一位成绩优秀、口齿伶俐的女孩,人称“妍姐”。她讲授的角度和“龙哥”不同,她抓住了两首诗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赏析,因为她知道古人写诗,尤其注重炼字:诗中(亦指画中)的梅花生长在作者日日洗涤笔砚的池水边,那一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墨痕。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我的“讲师”我的“团”教学随笔 廖柳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