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渔父》教学实录.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课前情境:
音乐:洞箫曲《欸乃》。
文字:“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
师:有一段对话穿越千古,至今仍在我们耳畔回响。它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学史,它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往往在我们最失意的时候,拨动我们心灵深处那根最隐秘的心弦。现在,就让我们聆听它、吟诵它、体味它,去畅游中国文化的长河,去重温伟大思想的碰撞,去找寻我们灵魂的归依。让我们走进经典。
师:经典是需要诵读的。王国维说治学有三个境界,我以为读书也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读”,要求声音洪亮,吐字准确清晰。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对照注释,正音释字,疏通文本。
(学生读课文)
师:这位同学是否达到了第一境界。
生:“莞尔”读得不准确,两个第三声在一起,第一字变为第二声,读如“完耳”。
生:我以为他的声音不够洪亮。
师:能否请你给我们读第一节,演示何谓第一境界。
(生读第一节)
师:很好,第一境界只要有心,都能做到,但要达到第二境界就要理解形象。让我们齐读文章,在第一境界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形象。
(学生齐读课文)
师:诵读的第二境界是“诵”,要求语调和谐,抑扬顿挫。这一要求必须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于课文,同学们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其他同学参与讨论解答。
生:“游于江潭”的“游”如何翻译?
生:“游玩”。
(生笑)
生:“游玩”与当时屈原的状态不符合。
师:那么屈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生:被流放,脸色憔悴,样子枯槁。
师:那该如何翻译呢?
生:我认为应翻译为“游荡”。
生:“游荡”与屈原的状态是相符了,但感情色彩趋向贬义,我认为翻译为“徘徊”比较好。
师:很好,经过三位同学的翻译,我认为做到了信、达、雅,真实、通顺、优雅。……
师:文本疏通了,我们再来感知人物的形象。在第一次对话中,渔父、屈原的语气是怎样的?
生:渔父的问话中充满了诧异、不解。“子非三闾大夫与?”这是一个反问句式,表明渔父很惊诧。
师:那么渔父为何惊诧呢?
生:他没想到屈原会是这个模样。
师:屈原应该是怎样的模样?
生:我认为屈原应该是风流倜傥、儒雅高贵、丰神俊秀的。
师:你的几个词用得让我对屈原顿生仰慕之情。
(生笑)
师:不过究竟是你认为,还是渔父认为?
生:应该是渔父。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不应该是“认为”,因为“认为”是主观的,而“子非三闾大夫与”翻译为“您不是三闾大夫吗”,这个“不是”说明渔父对屈原应该是熟悉的,至少也该是有耳闻的,所以渔父对屈原应该是客观的知道。眼前所见的屈原与他原本见到或听到的屈原有较大的反差,所以他才会说“何故至于斯”。
师:说得非常好,我同意你的观点。那么文章用了哪些词语表现屈原到了怎样的地步呢?
生:“既放”就是被流放以后,交代了屈原来到江畔的背景。
师:表达很规范,我们就应该用这种形式回答问题。
生:“游”,就是徘徊,很好地表现了屈原此时魂不守舍的精神状态。
生:“行吟”,就是边走边吟诵,可见他内心的悲苦,有些疯癫的状态。
生:“憔悴”“枯槁”,就是憔悴、枯槁,说明屈原所受的折磨。
师:谁折磨他呢?
生:整个社会,因为

《渔父》教学实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43 KB
  • 时间2018-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