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及诊断、治疗。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006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8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都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16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病灶大小不等,~4?M之间。所有患者均全部切净病灶,切口Ⅰ期愈合,随诊1-24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早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保护手术切口,规范手术操作等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707-02
近年来,因多种因素,如社会因素等剖宫产的孕妇越来越多,腹壁切口子宫内腹异位症(AIEM)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据统计,%~%[1]。异位的子宫内膜具有侵袭性,病程越长,病灶侵袭的范围越广。以往常以药物治疗为主,但临床效果不佳[2],因此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病灶为主[3]。本文总结分析我院2006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8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以进一步了解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及诊断、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06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8例,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29岁,均为剖宫产术后;发病为术后1~6年,其中17例为腹壁横切口,1例为腹壁纵切口。18例患者剖宫产前均无妇产科特殊病史。均经病理诊断证实。
临床特征 18例于腹壁切口疤痕处或附近出现经期疼痛性肿块,其中16例月经后疼痛缓解并伴肿块缩小,2例经后仍有轻重不等的触痛。17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为2个病灶)。横切口左端发生6例,右端发生9例,切口中段附近2例,纵切口1例发生在切口下半段。体检:腹壁切口疤痕或周围触及质地较硬的肿块,~4?M之间,活动度差,边界欠清,多有触痛。辅助检查:腹部彩超B超检查提示为腹壁内低回声包块。术前CA125检查,5例略高于正常,但均小50U/L。
治疗方法本文所有患者均为手术治疗,18例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手术治疗。?M的组织。所有组织术后送病理检查。术后18例均未给予特殊药物治疗。患者随访1-24个月。
2 结果
18例患者术中见结节多位于皮下、肌内或筋膜内,尚未穿透腹膜。术中大体标本观察,见肿块内细颗粒样组织及咖啡色液体。术后送病理检查见到子宫内膜腺体或腺样结构,间质及出血、蜕膜样结构,均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3 讨论
病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主要有3种学说: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学说、诱导学说及免疫学说等【4】。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常见部位是盆腔脏器和腹膜,发生在盆腔外少见,临床上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外内异症较常见的一种,大多发生于剖宫产术后。目前主要认为与手术时将子宫内膜碎片带至腹壁切口,在该处种植所致,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随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临床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