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发病因素及治疗方式,降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2月-XX年12月年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结果18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时间6个月~5年,病灶位于皮下13例,肌层3例,2例侵入筋膜,手术切除后复发少。结论剖宫产手术操作要精细,保护腹壁切口,术中清洗切口及腹盆腔,可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手术切除是其最佳治疗方式。【关键词】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预防;治疗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也在日趋增高。我院自1997年12月-XX年12月共收治剖宫产后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18例均在我院行剖宫产术并行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灶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年龄23~35岁,孕周37~42周。腹壁横切口15例,3例为腹壁纵切口。4例为前置胎盘,3例有多次流产史且胎盘粘连,早产3例,孕周为32周、34周、35周。发病时间产后6个月~5年不等。15例为XX年前,3例为XX年后。平均每年剖宫产手术相当的情况下近3年来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明显下降。临床表现患者于产后6个月~5年不等腹壁切口瘢痕处或瘢痕周围疼痛性肿块,随月经变化,经期或经期前后肿块增大,局部胀痛明显,抗生素及理疗无效,进行性加重,经后缩小。查体发现肿块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经期局部皮肤呈紫兰色,肿块多位于皮下脂肪层,2cm×3cm或6cm×5cm大小不等,质韧,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压痛。004年后的剖宫产方式当胎儿自子宫切口娩出,断脐后,子宫肌壁注催产素,待胎盘自然剥离后牵娩,干纱布垫宫腔后弃于台下,缝合子宫切口,更换针线缝合腹膜。清理腹盆腔积血后更换吸引器头,以生理盐水冲洗腹盆腔,依次关腹,缝合腹膜后冲洗腹壁切口。与XX年前不同的是:等待胎盘自然剥离而不是强行剥离;更换吸引器头;冲洗腹盆腔及腹壁切口。结果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予以手术切除包块,于肿块周围开始彻底完整切除肿块,术中发现有向下侵及肌肉、筋膜层者2例,3例位于腹壁肌层中。切口予以减张缝合,均Ⅰ期愈合。术后病理检查:增生纤维结缔组织中见子宫内膜腺体和红细胞、白细胞。 ,淋巴、血行散播,体腔上皮化生,种植等移位并种植于宫腔外。最近在大量证据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内异症发病原因的“在位内膜决定论”以及粘附、侵袭和血管形成的“3A发病模式”[1]。而且,会阴部及腹壁切口EM验证了医源性播散理论的成立[2]。此外,有研究显示,子宫内膜一旦在异位种植成功,多数的局部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影响,发生与子宫内膜一样的周期性增殖,分泌、出血而形成周期性变化的肿块和疼痛[3]。.2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不困难。剖宫产史;腹壁切口周围的痛性结节;结节大小随月经周期变化,经期增大,经后逐渐缩小;腹壁切口肿块疼痛,经期严重,经后逐渐缓解;B超或肿物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诊断。.3治疗方法据报道,本病药物难以渗透瘢痕组织,副作用多,药物治疗基本无效,手术切除异位病灶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但也有复发甚至恶变者。手
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临床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