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民银行财务风险分析
【摘要】财务基础工作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民银行其他工作的开展及其各项职能的履行。随着近几年人民银行各项经费额度的趋紧,财务工作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各个风险点也逐步显露。因此,“抓基础,防风险”已经成为基层人民银行今后财务工作的重点。本文梳理了基层人民银行财务工作中的主要风险点,深入剖析其特点及成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人民银行财务管理风险
一、人民银行财务风险的特点
。人民银行的财务工作主要是系统内部资金的划拨和经费开支的管理,属于内部基础性工作,外显性不强,而且只是整个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比较小,不涉及人民银行外部宏观调控的各项数据,因此很难引起外界关注,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财务工作虽然属于基础性工作,但其影响面广,危害性很大。如由于人民银行经费紧张导致的财务风险,可能发生工资发放困难,影响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如果基层行求助当地财政部门,则直接损害到人民银行自身的独立性。
。人民银行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内部制度,但迫于基层行人员老龄化严重、知识储备更新缓慢等一系列客观因素,制度执行上往往大打折扣,为财务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同时,外部财务监督的力量依然薄弱,一般只有上级行每年例行的财务检查,这就容易造成各地基层行在财务操作上
“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二、财务风险点及成因
。由于基层人民银行财务部门人员结构老化,新生力量不足,财务会计工作岗位设置较多等因素,致使一人多岗、兼岗现象普遍,难以达到“不相容职责应相分离”的规定,强制轮岗制度形同虚设,岗位职责不清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基层行财务人员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同时由于财务岗位任务重、责任大,新进员工对财务工作存在一定抵触情绪,致使财务岗位更新速度慢,而老员工长期从事相同工作,易产生厌倦情绪,思想上容易麻痹大意,对新业务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侵入”风险。近几年,由于人民银行系统各项经费指标日益趋紧,基层行的压力尤为突出,为了满足人员工资的正常发放及日常业务的开展,各行纷纷寻找“开源”的渠道。如向地方财政申请资金援助,向商业银行贷款,向政府部门求助等等。针对这些预算外资金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各行之间的处理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由此引发的财务风险,不容小视。
。前几年正式上线的财务综合管理系统极大地缓解了财会人员会计核算的复杂过程,减轻了财会人员的手工劳动,使其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会计控制和监督,强化了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是,由于基层人民银行财会部门普遍存在人员结构老化、学历不高、人员不足等问题,以及财务综合管理系统(FIMS)自身设计上的一些缺陷,致使其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如收入类科目未加以使用;现金和银行存款账与实际不符;暂收、暂付等过渡性科目没有合理使用等。
“预算约束”风险。人民银行的人员工资计划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核批计划数,而人员经费指标则是由财政部统一核批。自2009年以来,人社部根据物价水平等因素不断提高人民银行工资计划数,但财政部门却没有相应增加人员经费指标数,这就造成了近几年人民银行系统普遍存在
基层人民银行财务风险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