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
乡土美术教材既是国家美术教材的有力辅助与必要补充,也是构建学校美术教学特色的有效载体。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整合乡土美术资源,合理、有效地组织、编写好乡土美术教材,使之更好地为课程建设与教学服务,已经成为当前美术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理念
第一,价值引领。和其他课程一样,主导美术课程设计与编制的首先是其价值取向和引领。体现在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中,则要求美术教材能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些需求既是教材编写的显性价值取向,又是教材对学生的隐性价值引领。教材编写者应自觉把握、遵循这些主导价值并努力体现在教材编写的过程及其结果中。
第二,资源整合。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过程,也是对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的过程。参与编写的教师,不仅要有乡土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还要具有对乡土美术资源整合的能力。这里的整合,一是指“美即生活”的客观性整合。因为,隐藏在乡土美术资源深处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乡人”对美的整体性认识。基于这种整体性认识,才可能真正把握乡土美术资源的特有内涵,从而体现在教材中。二是指
“人即资源”的主观性整合。因为对于乡土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说,美术教师不仅决定着这些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他们自身就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首要和基本的条件资源。这样,客观性整合与主观性整合的有机互动、融为一体,就达成了对乡土美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整合。
第三,全面适切。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适时、适地、适人的适切性原则。适时,即适应时代需求,做到与时俱进;适地,即适合本土需要,做到本土化;适人,即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做到以人为本。
上述三个理念,价值引领是核心,资源整合是关键,全面适切是目标,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只有真正把握了这些理念,才能编写出深受师生喜欢的乡土美术教材。
二、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方式
我国目前的学科课程一般分为国家、地方、校本三级。其中,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则在于展示自己学校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特色。由此,在编撰乡土美术教材时应该注意充分体现乡土美术文化的特色并以地方美术教材的定位来思考,将其作为国家课标教材(省编中小学美术教材)的补充。
第一,编写内容的选择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基本专题展开:(1)当地书画名家、民间工艺大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如南通地区的王个移、赵无极、赵丹、高冠华、范曾、袁氏兄弟及张謇等;(2)乡土艺术作品传承:如南通地区的蓝印花布、扎染、板鹞风筝、剪纸、农民画、启东版画等;(3)综合类艺术作品欣赏:如当地的建筑(民居、园林)、书法篆刻、摄影等。编写内容的安排不仅要考虑与时令、节气相对吻合,更应注意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生理发展与兴趣爱好等特点,同时在把握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注意体现乡土美术教材的特色。例如:南通乡土美术教材根据年级、内容共分为四册。第一册,小学低年级(一至二年级);第二册,小学中年级(三至四年级);第三册,小学高年级(五至六年级);第四册,初中(一至三年级)。第一册至第三册的教学内容,以民间工艺大师的作品、民间艺术为主。第四
浅议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