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几点思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我国人口总数很大的比例,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得失。正因如此,我国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过去的那种“一村一校”的学校布局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应“因地制宜,按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我市在上级精神的指导下,对本市的学校进行了合理的布局调整,我镇农村小学的撤点并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作为一名从教十多年的乡镇教师,我目睹了我镇小学的布局调整过程。调整之前,我镇有小学八所,分散在几个较大的村子,经过几年的撤并,最后合并成为一所规模较大的中心小学。亲历并观察这一过程,我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我认为学校布局调整后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
一、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调整以前,各村的小学校舍都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历史,大部分的学校校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雨雪天气,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上课提心吊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过去,无论学校规模大小,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投入,以及教师、管理人员的投入,这样使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调整后,我镇在原来的镇完小的基础上建设了高标准的教学楼,新的教学楼结实坚固,抗震能力强。学生搬进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不论什么天气,都能安心地学习。
过去学校分散时,各小学基本没有餐厅,学生的午饭都靠从家里带,学校没有伙房,不能为学生热饭,就餐时只能吃凉的。新的餐厅设备齐全,干净卫生,解决了学生的吃饭问题。学校为学生编排了合理的菜谱,为正处于身体发育关键期的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上级为学校配置了一定数量的课桌椅,图书馆有上千册图书,闲暇时间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实验设备和体育器械则满足了学生学习和运动的需要。新学校的各项设施让学生学得开心、玩得开心,得到了全面发展。
住宿条件得到改善,学校建设了四层的宿舍楼,实行规范化管理,四人一个宿舍。学生在校住宿,学习上既有教师辅导,生活上又有教师的照料,按时作息,规律进食,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
二、教师素质得到提升
学校布局调整不仅仅是学校地理位置的变化,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在这次调整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调整后,教师数量增加了,多个学校的教师聚在一起,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学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努力做到请进来、走出去,让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尽量为教师提供方便。从师德、师风、专业素养、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健康成长的氛围,为教师的成长不断创造条件,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些过去在村小的老教师不仅更新教育理念,还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手段,上课时用上了多媒体,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学校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一批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脱颖而出,多人获得了上级的表扬与肯定,部分教师执教的课被评为地市级的优质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几点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