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是六年级临近毕业的一本语文教材。为了给中学作文教学打好基础,编者安排了六节积累运用训练课时,这对提高小学毕业生作文水平具有理论知识的指导性和应用能力的促进性,都具有打好基础的作用。面对同一本教材,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的写作实践与开窍点拨的教学能力。
以积累运用(五)为例,这节课文选录了中国古代五位诗人五组十句的经典诗行,作为理论基础让学生去潜移默化,再配以阅读《真实的高度》,让学生去借鉴揣摩,可以说编者在选编内容上就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匠心。所选诗句的第三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都是学问;恰到好处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好文章。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明白诗意不难,但要具体运用于作文实践中,就有点难度了。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作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但细节描写出来时却出现了不该有的或不该出现的错误。这就是说,总体上明白事理,但细节上违背规律,处理事情有失恰当,文章写得再好,自然也会留下瑕疵。
对积累运用(五)如何教学,很难有个尺度。其一,让学生明白十句古诗的意思,再让学生多读几遍《真实的高度》,其二,深入下去,以理说文,以文通理,这就要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去破解点拨,融会贯通了,效果自然就上去了。笔者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就用了后一种方法进行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世事的规律包括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由于学生对常见的规律观察时是粗枝大叶,下笔时是随意想当然,结果在细节描写上闹出了笑话。例如,有个学生描写春日和妈妈到县城去,走到权河车站搭乘火车,文中有一句“我和妈妈手拉手并肩走上火车”。作文内容和语言表达都不错,但在这句闹出了个笑话。当场提问:“上火车能并肩走上去吗?”回答是:“不能!”小作者猛然醒悟了,这在细节描写上违背了生活规律。如,有个学生生活在茶山,每天上学、放学还要从茶园经过,但在一篇《茶园风景》的作文中,写出了“阳春三月,茶花盛开”的句子。这就是想当然地认为凡是花都开在春天里,却违背了茶花都开在冬天里的自然规律。
对世事规律的认知,就是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每位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中的人、事、物,都有着其不同于其他人的认知,也许有着违背常理,但同时又是情理之中。这样的体验反映于作文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形象塑造生动
形象的归纳可以回答“谁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个问题来解决,这里的“怎样”,必须是性格、精神、品质等,而非是指头发长短等类。所以上述《窃读记》的例子中,表现的是
“我”是一个爱书者,如同一个饥渴者对水、对食物的热爱,对知识无比渴望的人。
正是因为对生活多了感性的认识,所以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有主观的形象
世事洞明皆学问论文世事洞明皆学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