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
第
一
课
时
第
二
课
时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
导语
学习目标:
1、懂得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2、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
3、了解一些双音词的古今异义。
课文作者袁枚还有号简斋,他生活在号称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做过江宁等地的知县。33岁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筑园林,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认为“凡作诗文者,宁可为野马,不可如疲驴。”
作者简介
相关背景
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解题:
黄生,姓黄的读书人,他的名字叫允修。
“说”是古代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强(qiáng)假
惴(zhuì)惴
庋(guǐ)藏
俟(sì)
素蟫(yín)
释词:
随园主人:袁枚自称。随园,在江苏南京市北小仓山上,袁中年辞官后居住的别墅。
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
子孙弃者无论焉:无论,短语,不用说、不必说。
虑人逼取:虑,担心。俟异日:等他日。俟,等。公书:把书公开,慷慨出借。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去读它。非、不,双重否定加强肯定语气。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可是皇帝读书的有几个呢?然,然而、可是,连词,表转折。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看来,就是我原来不幸而遇到姓张的吧。然则,这样看来,就……(紧承上文而引发下文)。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不仅书籍是这样,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非独,不仅,不只。然,代词,这样。
其切如是:求书迫切像这种程度。是,代词,这样。
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
无论:
夫人:
古:不必说.
今:表示条件关系的一个词:不管。
古:那个人。
今:丈夫对妻子的称呼。
可惜:
古:值得珍惜。
今:惋惜。
黄生借书说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