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Q的性格系统
林兴宅
在小说中,阿Q是个被封建统治阶级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赤贫,最后竟糊里糊涂地做了示众的材料,不明不白地死在“革命党”的屠刀下。阿Q在短短三十几年的一生中,承受了多少人间的不幸和灾难!在他惊人的麻木的心灵里蕴蓄了多少人生的痛苦和辛酸!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本应是旧中国农村无产者的典型了。的确,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而言,阿Q堪称农村无产者的代表,在他的阶级成分表上,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填上“雇农”二字。但是,我们很快就发现,鲁迅并没有一本正经、声泪俱下地控诉地主赵太爷们压迫阿Q的惨状,没有让读者正襟危坐,敛声屏息地倾听阿Q反抗压迫的英雄故事。按照我们惯用的阶级分析方法来看待,小说对于以赵太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残酷压迫的描写显然是不够充分、不够典型的,而阿Q作为农村无产者的阶级本质的形象再现,也令人大失所望。如果我们只根据阿Q形象的社会学内容来判定阿Q典型的性质,那就大谬不然了。鲁迅当年假如只是出于对阿Q进行社会学的图解,那么阿Q也就无法成为不朽的典型。阿Q典型的艺术力量恰恰就在阿Q身上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雇农的那种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包含了鲁迅对于世界人生的深邃的哲理思考,包含了作品震慑人们灵魂的美学意蕴。
那么特殊性是什么呢?就是阿Q的异乎寻常的性格特征。你看,阿Q的命运够凄惨的了,但是他却时时感到得意;阿Q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是他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获胜。直到被抓去杀头前,阿Q还能战胜死亡的恐惧,无师自通地大喊:“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表现出使人的灵魂战栗的得意。一方面在现实中到处碰壁、饱尝辛酸,另一方面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我们在小说中可以明显看到:鲁迅正是从实际的失败受辱和虚妄的胜利自傲这两方面来描写阿Q性格的。在这里,凄惨和得意、失败和胜利形成强烈的对比;物质和精神、现实和幻想尖锐地对立;悲剧和喜剧、眼泪和笑声高度地交融统一,它们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冲击波,轰击着读者的灵魂。而且,阿Q越是获得精神的胜利,读者越是感到悲哀;阿Q越是感到得意,读者就越是感到痛苦。这是多么奇异的魅力啊!鲁迅哪里是在塑造一个雇农的典型呢?分明是在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真相。作者是由痛苦的沉思转为发笑,而读者则由发笑转入痛苦的沉思。阿Q性格的真谛,不正是存在于这特殊的矛盾统一体之中吗?
过去,人们常常把阿Q的性格特征归结为一点,即精神胜利法。因而,“精神胜利法”几乎成为阿Q性格的代名词。这当然是因为鲁迅把阿Q的这一思想行为方式的外表特征描绘得十分传神、突出,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但如果以为精神胜利法就是阿Q的全部性格内涵,那就把问题简单化了。尽管精神胜利法是阿Q思想行为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不能以这一特征的概括代替对阿Q性格复杂性的研究。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来,阿Q性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各种性格因素按一定的结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性格因素就是阿Q的全部思想行为方式所表现的性格内容,它是构成人物个性特征的人格素质。那么,阿Q性格的基本元素有哪些呢?我们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种。
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阿Q靠出卖劳力聊以度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几乎是凭着本能劳动和生活。但另一方面,阿Q又表现出圆滑无赖。你看,“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死皮赖脸不承认,还说:“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颇有善于
阿q性格分析(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