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拯救
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来说,2011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因为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城市居民的数量首次超过总人口的一半,%。与此同时,在过去30年中,中国城镇化的年增长率维持在1%左右,这在全球都颇为罕见。但另一方面,如此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也让各类社会问题相伴而生。
首先是交通拥堵。据统计,%,中国为3%;%,%。显然,在客流及物流的增长速度方面,中。另外,中国当前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亿辆。在此背景下,交通的全面大堵塞将很可能成为部分大城市无法逃离的命中劫数。
就全球来看,在解决城市交通堵塞方面,似乎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但我们可以想办法提高公共交通设施的承载力,继而搭建智能管理系统。伦敦是实践“绿色交通方案”的一个典范。该城一方面为拥堵的客流增设轨道交通,另一方面,也针对容易堵塞的路段进行收费,并设定低排放区。
除此外,伦敦还搭建了基于卫星的公共交通追踪系统,提供实时、准确的公交定位与乘客信息服务。在上述措施的帮助下,伦敦的道路交通速度迅速提升37%,道路交通流量降低20%,当地居民的出行时间也因此节约17%。
在我看来,对拥堵路段进行收费也是中国的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一条必由之路。但前提是,必须搭建足够良好的公共交通体系与智能收费系统。因为收费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民众逐步放弃私家车、转向公共交通,如果公交系统的承载力度不够,就很难实现此种转变。
其次是电力供应问题。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电荒”一直困扰着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但更为严峻的现实是,预计至2020年,中国全社会的用电量还要在当前基础上再翻一番。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如此大规模的用电需求呢?其中一个方案是提高用电效率。市场数据显示,楼宇消耗了全球40%的电量。如果能够提升建筑的自动化程度及能源使用效率,建筑的能耗就可降低20%至30%。
最后是环境污染。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雾霾天会占到全年天气的30%至50%。中国有超过80%的电力来自煤炭与石油,这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因此,如何转变当前的电力结构就成为应对环境危机的重中之重。目前,包括上海在内的大部分沿海城市已经停止火电项目的审批,并逐步转向燃气发电。这不仅能提高电力效率,同时也会大幅降低二氧化碳及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量。此种解决
城市大拯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