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城市之路
俞孔坚
在当今中国这股裹足般的“城市化妆运动”大潮下,城市设计逐渐迷失了方向,转而追求毫无意义的风格、形式以及华丽的异国情调。
走向灭亡的城市
我最近做了一次长途旅行,遍览了数千年也将影响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自由奔腾的河流被大理石包裹成笔直的沟渠,无异于被裹足的少女;充满野趣的湿地变成了光鲜的池塘和喷泉;自由生长的灌木被连根拔起,转而被替换成修剪整齐的装饰植物;乡土的野草则被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的常绿的、外来观赏草坪所替代……从少女的被迫裹足开始,中国的城市化经过两千年少数人的专利,而今成为多数人的不可逃避的洪流与运动,在追寻过往城市贵族梦想的过程中,经历着从身体到精神的裹足过程,连同生活的土地,我们走向一条死亡之路。
在当今中国这股裹足般的“城市化妆运动”大潮下,城市设计逐渐迷失了方向,转而追求毫无意义的风格、形式以及华丽的异国情调。如今中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重现“花石纲”的造园工程、挥霍钢材的鸟巢、华丽而骇人的CCTV新楼、不惜浪费大量能源的国家大剧院等等。所有这些城市的标志物,都折射出从那些消失的所谓上层贵族文化那里所继承的、腐朽的价值观,而这些只会加速生存环境的恶化。
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但却只拥有世界上7%的耕地和水。全国662个城市中,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而且没有一条城市内或城市外的河流不被污染。中国的西北部沙漠化趋势已经迫在眉睫。在过去的50年中,中国50%的湿地都已消失,地下水水位每天都在下降……
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城市化”和“城市性”价值观下的产物。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可持续的吗?而中国环境与生态危机的巨大现实背景告诉我们,建筑与城市设计应该重归“生存的艺术”,一种土地设计与保护的艺术。
拯救城市之路
如果我们想要生存下去,作为设计者的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出路只有一条: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战略有两条:“反规划”和新美学。
战略之一,“反规划”途径,保护和再造秀美山川。“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它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的一种应对。自然与绿地系统优先的思想不是作者的发明,早在100多年前美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时,就已经有设计遵从自然的思想。在当今中国的城市与土地忧患背景下,我们之所以用“反规划”概念,不但希望能把一些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特别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融入规划,更主要的是想传达更丰富的含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反思城市状态:它表达了对我国城市和城市发展状态的一种反思;
反思传统规划方法论:它表达了对我国几十年来实行的传统规划方法的反思,是对流行的多种发展规划方法论的反动。
逆向的规划程序:它表达了在规划程序上的一种反动,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首先以土地的健康和安全的名义和以持久的公共利益的名义,而不是从眼前的开发商的利益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来做规划。
负的规划成果:在提供给决策者的规划成果上体现的是一个强制性的不发展区域及其类型和控制的强度,构成城市的“底”和限制性格局,而把发展区域作为可变化的“图”,留给渐进式的发展规划和市场去完善。这个限制性格
拯救城市之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