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字体设计人.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國字體設計人:一字一生》——前言(廖洁莲)
2009-10-02 01:28:32
廖洁莲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一个汉字一个故事。家传户诵。
一个印刷字一段人生。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生故事?谁是故事的主人翁?
九十年代回港在理工大学教授平面设计,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中文字体设计的科目?香港是一个双语并重的地方,中文字体设计(印刷字体)竟然不为人知?继而,想到更多与中文字体设计有关的问题:中国有没有字体设计师?他们在哪里?中文字的数量那么多,设计时怎样统一字形?种种问题,迫使我有很大的冲动去探索和研究。故事就此展开……
一九九六年,机缘下我在中国认识了几位“做字”的人:谢培元、徐学成、钱震之、钱焕庆、周今才、余秉楠、鄒秀英等,他们当时已不年轻,都五十五到七十多岁了。能够遇上他们,原来是很难得的,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事“字体设计”的人搬来就不多,而又一定资历又还在世的,跑遍全中国更不会找到多于十个人。与钱震之老师就一面之缘,和谢培元老师也只交谈数次,他们便先后去世。更想不到的是,五年后再访中国,经给我找到几位年轻的字体设计人:朱志伟、倪初万、齐立、陆华平,还有香港人柯炽坚。他们都介乎三十五至五十岁之间,可算是新中国的第二代字体设计人。这两次因缘际会,怎不令我雀跃?
本书记录了十二名字体设计人的访谈,述说他们这数十年的做字经验。印刷字体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就此展现人前:“字体设计人”怎样在新中国成立的环境下诞生成长?“字体设计”这个行业如何变化发展?如何与社会现实生活紧扣在一起?
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国印刷繁体字散乱不齐,一字多形,大小不定,而且品种不多,部分的有日本买入。五十年代,文字改革方案主要是整理和简化繁体,确立、规范和统一笔划、笔顺、字形;除了整理汉字本身,还要修补和创新印刷字体。与此同时,字模厂公私合营,生产铜模、铅字印刷字体全归国家管理和经营,免费供给全国印刷书报刊使用。六十年代,国家以“整旧创新”为印刷字体设计方案,成立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内设字体设计研究室。当时传统印刷字体有老宋体、楷体、仿宋体,及从日本引进的黑体。统一和规范字体设计的工作展开,需要很多人参与。过万字数,不同大小手写稿(设计)的工作量极其庞大。那是国家并没有“字体设计人”,就招揽刻字工人、广告美术人、书籍设计人、书法家等。由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每套字都是集体完成,由一个人主持,字款因此没有一个人名义出现,而做字的人没有专业的职称,创新字体也只局限于四大字体。一
九六五年公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六千一百九十六个字),宋体楷化,即笔形以书写楷为依归,而印刷汉字字形表就以宋体展示出来。
文化大革命使这工作停顿了十年(六六至七六年),设计人全部给调到字模厂工作。从使如此,回看六十年代,依然是新中国印刷字体创作的黄金时期。
八十年代,为重振士气和美化出版物,国家规定“创造新字体五年规划”方案,令字体百花齐放,又举办第一届全国印刷新字体评选会,以复兴字体设计工作。从比赛的获奖名单,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字体由谁人设计。国家开放后,被冠以“活字设计工作者”的称号。当年一人一天只能制作三至四个字的铅字手稿,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要数年甚至十数年方可完成一套超过千的汉字!这种一套字由一个人领导,然后集多人力量完成的情况,持续至八十年代。电脑科技在八十年代开始发展

中国字体设计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镜花流水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