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教育智慧分享
2013年(下)第四期
教育观察:
杀鸡儆猴不是教育
有媒体报道,日前,河南一所高中学校的领导在全校师生及家长面前,集中砸毁了数十名学生的手机,原因是这些学生违反学校规定,月考时带手机进考场。
不可否认,当前手机在中小学校园无孔不入、无所不在、屡禁不止,有时还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令许多教师深恶痛绝。在该事件中,学校也自我辩解实在是事出无奈,本意是好的,只是为了引导学生诚实守信。
然而,不管如何粉饰,“杀”手机这只“鸡”,就是为了“儆”学生这些“猴”。这些黔驴技穷者似乎忘了,震慑与诚实守信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结。学生可能会因为害怕而不再带手机上学,但也可能因为害怕而滋生出欺骗、叛逆等许多不良后果。
对于教育者而言,与学生互动,尤其是纠正学生的错误,必须始终把“育人”当做第一也是唯一出发点。育人不是震慑,更不是赤裸裸的威胁,而是穷尽各种善的方法教人向善。偏离了这一轨道,所谓的“用心良苦”,只是耍手段的新说法;所谓的“事出无奈”,只是手段拙劣的代名词。
考试的异化泛滥必然降低教育品质
■单承彬
最近,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在一个论坛的演讲中指出:“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没一个在大陆受过中小学教育。”因为十二年的中小学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郑也夫的看法自然有绝对之处,也经不起逻辑的推理,但他的看法确实触到了当前教育的某些痛处,一石激起千重浪,各大媒体、网站竞相转载。
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只是郑也夫批评当前中国教育诸多缺憾中的一个方面,其矛头直指中小学教育的考核机制。从教育的角度讲,教和学的效果都需要考核,考试是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尽管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历来备受诟病,但它仍然不失为当时比较公平、科学的选拔人才的办法,甚至有教育研究者认为科举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教育史的一大贡献。
当然,我们不否认不恰当或过度的考试也会严重扭曲社会的良性发展。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会让无限的高贵的知识和素养变得苍白和庸俗。人们因此不再希望畅游知识的海洋,不再醉心于文化艺术经典,不再指望用知识装点人生,当然也就没有了探索真理、创造新知的乐趣。
当然,知识也有技术或技能的层面。可悲的是,我们今天的多数考试往往侧重于单纯的知识和既有的理论,这样的内容多数是陈旧的、空洞的,缺乏现实的质感和未来的指向。
考试的过度泛滥,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凡事必考,凡考必以分数定优劣,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痼疾。五花八门的考试让大家疲于应付,所有教学、培养的规划和方案逐渐为考试而设置,书店里随处可见的是“考试宝典”、“考试技巧”、“应考指南”之类的图书,甚至中学的作文教学都设计出各类题目的“模板”。如何尽快找到唯一的“正确答案”,成了整个社会的思维定式,考试分数的高低,自然也就变成了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
考试在为社会选拔人才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让无比高贵的教育事业蒙羞!教育的崇高使命往往因过于注重考试或考试设计不当而悄悄流失。
我们必须明确,学校教育的对象,将来绝大多数是社会中极其普通的建设者。基于此,我们应该培养他们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心灵、科学的思维和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些恰恰是时下的考试手段所无法达到的。诸如学生的安全教育、社会规范教育等必要科目,因为不方便进入所
教育观察-太仓沙溪试验中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