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治天下以人才为本”的人才观
在古代帝王中,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注意重用人才的历史人物。 他出
身贫寒,了解民间疾苦,知道重用人才的重要性。
在军事战争年代, 凡攻克一地之后, 朱元璋必马上访求当地的知
识分子,用秘书、顾问、参谋一类的名义重用他们。如至正二十七年
(1357)攻占赘州之后,便聘用范祖韩、叶珊玉、胡翰、汪仲山等十余
人,为他讲解经书历史,出谋划策。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并形成了一套自己
的人才理论。据《大明太祖高皇帝宝训》卷六记载,洪武二年 (1369)
六月朱元璋又提出“治天下以人才为本” [781 页]l7 】的观点。据《大
明太祖高皇帝宝训》 卷五记载, 洪武六年四月他又对吏部大臣说 :“世
有贤才, 国之宝也” ! (17)页 742] 。洪武八年七月, 他对大臣说 :“举
大器者不可独运,居大业者不能以独成” 。他总结了古代帝王的经验
教训,下结论说 : “是故择贤任能,列布庶位,安危协心,盛衰同德
者,殷周之兴也。用伊尹、周公诸贤,故卜世永久,历柞灵长 ; 秦隋
之季,弃群策于汉高,委英雄于唐主,独任其智,未几而亡” 17 页’
742]。朱元璋广泛采用了比喻的方法。首先,朱元璋将人才对帝王的
帮助作用比作树木与树根的关系,认为 : 根疏者易植。因此,人君欲
弘其德,惟当广览兼听博达群情,则治益盛隆,道益光大矣。其次,
又用人间的建筑来比喻。据《大明太祖高皇帝宝训》卷五记载,洪
武十二年底朱元璋对礼部大臣说 :“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非一木所
成,必聚材而后成。”因此,“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
国得宝,不如孝贤” 17][742] 。次年,又谓吏部大臣天下之务,非
贤不治,求贤之道,非礼不行” 17]页 743]。又用禽畜做比喻,他说 :
“鸿鹊之能远举者, 为其有羽翼也,蛟龙之能腾越者, 为其有鳞髦也。”
因此,可知“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 [ ”17[745],
故大臣要广泛收罗人才为君主所用,方能致治。
.2 朱元璋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人才观。他对人
才的标准,有独特的看法。首先,他认为人才必须是文武兼备,反对
单一的文才。据《大明太祖高皇帝宝训》卷六记载,洪武二年六月他
问国子监监生,能否骑射 ?对曰 :未。他喻之曰 :“古之学者,文足以经
邦,武足以勘乱,能出入将相,安定社樱” [17][781] 。其次,关于人
才的年龄标准,朱元璋的观点是“不弃老” 。据《大明太祖高皇帝宝
训》卷五记载,洪武十九年七月,朱元璋引证历史说 :周文王重用年
老的吕尚而兴盛 ; 汉朝的伏生虽然年老仍然能够传授经书,哪能因为
人才年龄老而不重用呢 ?他规定 :对 60 岁以上、 70 岁以下的人才,安
置在朝廷翰林院以备顾问 ;40 岁以上、 60 岁以下的人才,安置在中央
六部和各省布政司、按察司衙门任用 (17 页 744)。又据《明史》卷七
十一《选举三》载,当时“着儒鲍峋、余诊、全恩诚、张长年辈年九
十余,征至京,即命为文华殿大学士” 。此文称“年九十余” ,也许为
夸大之词,但其年高岁长应是事实。
.3 朱元璋对成才之法也有自己的看法。据《大明太祖高皇帝宝训》卷
二记载,他认
朱元璋人才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