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与朱元璋的人才观
何谓人才?唐太宗李世民与明太祖朱元璋有着不同的人才观,他们最后的政绩也说明了不同的人才观产生的不同效果。
李世民认为:“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李世民这种“使人如器”的人才观,使得他的身边聚集了很多能人,他们各自发挥所长,在李世民举旗反隋、争夺帝位、治国安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李世民身边,有一心为国操劳,后勤工作做得非常不错的房玄龄;有敢于直谏的魏征;有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管理担任宰相的李靖等。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曾在朝上指陈大臣的长短:“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在李世民眼中,人才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各有所长。
李世民能够识人、用人、容人,所以身边的人是龙腾虎跃,个个都能人尽其才,为李世民出谋划策。而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文化水平有限,他的人才观比起李世民就差得远了。朱元璋给人才制定了一个标准。因为人是活的,而标准是死的,所以他用人就显得不那么灵活。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叫马亮的年轻人,出身商业世家,才高八斗。经过县、府、州层层推举,马亮被明太祖朱元璋钦点为山东日照知县。当时,知县的首要任务是执行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抓好农业生产。可马亮一心想到督运部门工作。督运是明朝的经济部门,主要管理全国商业。马亮上任后,为了表现自己的才能,他帮助日照督运部门,狠抓日照的商业,做了不少大事儿。三年期满,知府给马亮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擅长督运。
朱元璋看了评语后问马亮:“你觉得你这个知县干得如何?”马亮回答道:“卑职在日照三年,日照的商业有了
李世民与朱元璋的人才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