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洪水源头考察队[中]
作者:张东风
第四节洪水源头考察队(中)
伏羲和女娲率领的“洪水源头考察队”在今天水市地带驻扎了相当一个时期,做了大量的洪水考察和治理工作。张晋藩《中国官制通史·第一章(一)》说:“1978年至1984年,科学家们在甘肃的大地湾,又发现了距今五至七千年的历史文明。在这块黄土地上,人们种植黍谷、油菜籽等农作物,用原始的人工混凝土修造近似殿堂式的建筑,有主室、侧室、后室和附属建筑,室内使用面积为130平方米,有五个大门。磨制的轻骨料为建筑材料,并用原始的雕塑,优美的绘画作品装饰房屋”。霍想有主编《伏羲文化》认为:“伏羲时期约存在于大地湾文化第五期,距今约5000年左右”⑧。不管大地湾遗址是否当年伏羲的宿营地,都无碍于伏羲在天水地带驻扎过的历史事实。据《天水志》记载:“成纪(今天水)之北,约三十里,曰三阳川。其西北隅有台焉,羲皇画卦处也”⑨。天水电视台专题片《伏羲在天水》字幕也说,当地民间有伏羲“观三阳,象阴阳,始画《八卦》”的传说⑩。通过“三阳川”、“有台焉”等词语我们猜到,这里正是伏羲氏当年观察水情的地方。由于伏羲氏在这一带驻扎和工作过,所以直到现在,天水地域还流传着“伏羲画卦”的美丽传说。
伏羲和女娲率领的“洪水源头考察队”,在今天水地域驻扎和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仍然继续向西方“天水”之上的“天”(即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作艰苦地跋涉。他们要弄明白这“天之洪水”到底是怎样形成和向天下倾泻的。于是他们登上了被认为是“天”的,以昆仑山为代表的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他们向西考察深入到了今新疆的“天山”乃至阿尔泰山一带。其中,女娲的十名心腹考察队员,就牺牲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山海经·大荒西经》主要是介绍昆仑山附近之地形地貌的。它在介绍昆仑山东半部分是说:“西海(今柴达木盆地及其周围,青海湖古称西海是其遗存)之南,流沙(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在弱水东,流动沙丘占83%)之滨,赤水(在今四川与贵州西省交界)之后,黑水(今甘肃与青海两省交界之黑河)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今甘肃与内蒙古交界,上述黑河下游)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今新疆吐鲁番火馅山)投物辄(zhé,就)燃”。《辞海》释《昆仑山》说:“东段成东西走向,分三支;北支为祁漫塔格山(即祁连山,祁漫即祁连为音译,蒙古语为天即天山);中支为阿尔格山,东延为布尔汗布达山及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南支为可可西里山,东延为巴颜喀拉山,在四川边境与岷山及邛崃(q
óng lái)山等相接,成山原状(山脉、山系和高原交错在一起的综合体,是海拔高度较大的辽阔高地,其中高原占有相当大比重)”。由此看来,《山海经、大荒西经》介绍的昆仑山东半部分,与当今昆仑山之东段,是完全一致的(图1-32)。
《山海经·大荒西经》在介绍昆仑山西北一带地形时说:“西北海(今塔里木盆地,罗布泊是其遗存)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亦称不周山即今之天山。它由三列平行的褶皱断块山脉组成,故名),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吐鲁番盆地艾丁湖,湖面为海拔-154米,湖底海拔-155米),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即女娲的十名心腹考察队员),化为神,处栗(lì,栗色土)广之野,横道到而处”。由此可见,在这次洪水源头考察活动中,女
洪水源头考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