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纪实文学写作方法.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纪实文学写作方法、模式与技巧
纪实文学: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亦称“报告
小说”,是报告文学化的小说,也是小说化的报告文学。它以真人真事为基
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 而今,“纯文学”人对纪实及纪实文学的讨论
已经失去了热情,对纪实文学的创作也跌入了低谷。原因何在,我以为是陈
佩斯想取代朱时茂出演正派角色,可惜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真实的素材
到了“纯文学”家那里, 难免不被虚构的面目全非。 所以,再怎样高喊真实,
读者也不买帐。但是,“纯文学”人士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却是非
常宝贵的。 如果说“纯文学”人为纪实及纪实文学讨论算作第一阶段的话,
那么,从特稿人的角度出发,从当前文学实践的角度出发,以“中坛”“华
坛”为代表的纪实及纪实文学讨论, 又把此课题引向了深入, 推向了新高潮。
有必要指出的,就像今天人们对“牺牲”“小姐”“文学”等概念与古代人
理解不同那样,胡适提倡的白话文运动也不是唐宋的古文运动,我们特稿人
对纪实及纪实文学等概念也与“纯文学”人也有很大区别。我们所说的纪
实,是具备新闻“五个 W”的真实;我们所说的文学,不是虚构,而是另有
所指。
二、文学是“初恋情人”吗?
对于文学,从来都没有一个固定的、为所有人举手赞同的定义。犹
如什么是“美”之于美学,什么是“人”之于社会学,什么是“历史”之于
历史学一样,对于文学的定义,也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这一方面说明
文学现象是复杂的,难以一言九鼎,“放之四海而皆准”;另一方面也说明
文学正处于发展之中,任何概括都只能解释过去,最多能解释现在,而难以
解释未来。正因为这样,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生命力才是旺盛的。
一个文本究竟是不是文学作品,有没有一个标准呢?我认为,没有
绝对的标准,只有相对的标准。当年,文学理论家成仿吾在评论鲁迅小说集
《呐喊》时,曾说:“《狂人日记》很平凡;《阿 Q正传》的描写虽佳,而
结构极坏;《孔已己》《药》《明天》皆未免庸俗;《一件小事》是一篇拙
劣的随笔 ,, ”基本上否定了《呐喊》的文学价值。唯一例外的,是他认为
《不周山》“总是全集中第一篇杰作”。可是,鲁迅的看法却针锋相对,在
《呐喊》再版时,他索性将“杰作”《不周山》删去。排除双方在这篇文章
上的意气之争,也能看出评价一篇文章文不文学、优不优秀是很难的。
那么,文学的相对标准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还相信权威的话,我
们不妨把胡适先生的理论拿出来作个参照系。胡适在《什么是文学》中明确
指出:“文学有三个条件: 第一要明白清楚, 第二要有力动人, 第三要美。 ”
这三个要素对于“纯文学”是适用的,对于作为纪实文学的时代代表的特稿
1
也同样适用。
从“明白清楚”来看,我们的特稿那篇不是如此?要是文不通、字
不顺、满篇之乎者也,根本就发表不了;
从“有力动人”来看,也是如此。写特稿的人都知道文似看山不喜
平、要用细节来煽情的道理。读了柳达的《遗书写在离婚之前》,谁不为潘
永华的凶残拍案而起;读了江枫的《写给长发爱人的歌,化作蝴蝶停留在我
肩头》,谁不为张佐熙、张莹凄美的爱情而惋惜落泪;读了李作明的《多情
的“对峙”,千年古树下的那群父老乡亲》,谁不为岭口村众乡亲“舍身”
保护古樟树的义举而赞叹不已

纪实文学写作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isheng191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