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还要开书店?
就在7月的上海,我们做了一个有意思或者说有心机的观察:
在思南文学之家旁边新开不久的一家老洋房书店里,我们用了1个小时来观察来来往往的人群,结果发现:
20个人里面,朋友之间聚会聊天、购买文创衍生品的大概各占1/5,打开电脑工作的年轻人占1/10,真正在看书的人占1/7,其中只有一个人是一直在看书,是奥地利作家Thomas Bemhard的《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其余的大多数人在聊天、玩手机或是拍照……
同时,我们采访了不同城市几家有意思的书店,它们逆市场潮流,与时下流行的一些书店风格形成了一种尖锐的碰撞:与标准化、市场化运营的店比,这些书店的主人更关注阅读本身,他们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有底气拒绝不相干的外物,“目的是为了重申纯粹书店的必要性”,如博尔赫斯书店创始人陈侗说。
它们更像一些少数派。
由亚马逊中国携手新华网发起的“2018全民阅读大调查”共收到逾14,000份有效问卷,这份报告从阅读量、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介质等多个维度分析了中国读者的阅读行为和偏好。
开书店,不是以文化之名制造幻觉
上述现象或许是大多数书店都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注重生活方式或者设计美学的“网红”书店来说,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已经不是为了纯粹阅读、买书,他们似乎更关注拍照、观光打个卡、发朋友圈……毕竟,还有什么比成排的书、清淡的书香更轻易地就为人打造出有文化的错觉?
书店往往被看作象征一座城市精神气质的地方,为人们提供阅读的场所。纸质读物怎么可能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面对个人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碰撞,为什么还有一些人坚持开书店?仅仅是因为情怀、理想吗?当然不是。我们在这个专题中提到的这些书店大多是个体书店,有二手书店、旧书店、线上书店,主人的风格和品味决定了书的种类,这也赋予它们各自的独特性、故事性。用梅菲斯特书店老板鲁毅的话说,“书本身已经是艺术品”。
物以稀为贵。这几家书店老板的观点可谓与时下潮流形成了一种尖锐的碰撞。他们更关注阅读本身,关注自己要做的事,他们明确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如何做、而后再坚持,拒绝很多不相干的外物。他们更像一些少数派,也更有权谈论文学、梦想,谈论精神、文化。
我们采访了不同城市的几家书店,书店的老板们或幽默、或犀利地说了说如今关于开书店的一些真实状况,而并非如大多数报道中渲染的那般,以文化之名,为人们制造美好生活方式的幻觉。
上海?梅菲斯特书店
和鲁毅老师聊天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他总能一语中的,看清事情的本质。他的梅菲斯特今年又搬到了新地方,但是只要一走进书店,里面那种好闻的气息始终不变。在鲁毅看来,真正称得上独立书店的太少了,它们独立在哪呢?更准确的说其实都是个体在经营。书本身已经是艺术品。在他的观念里,“朋友重要,但是和卡夫卡比起来,卡夫卡更重要。”
“这里既没有猫,也不会让你有拍照的好心情(店主会说这里只是卖书并没有猫饼干之类的衍生产品);没有舒适的桌椅,也没有咖啡和茶,音乐也是时有时无;除了满坑满谷的书,就是仅有的墙面上张贴的海报和各种印刷品。
连书都没有那么有序的编排:一本小说旁边也许是一本马克思、恩格斯写给美本;这里混乱是持续已久的,看起来也不会有什么改善;能提供的服务只有打包和快递,再没
为什么还要开书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