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小课堂”到“大课堂”.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小课堂”到“大课堂”
5月15日上午,南宁市壮志路小学的43名学生兴高采烈地来到南宁市西乡塘区的“美丽南方”采风。学生们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永安村和忠良村,看到整齐的楼房、干净的路面,还有道路两旁绿油油的植物,无比兴奋,手中的相机“卡恰卡恰”地响个不停,有的学生还用本地方言与种地的阿婆交谈,了解种地的知识,并用笔记本详细地记录了下来。这样的采风活动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集体观念,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
从2012年开始,壮志路小学本着“学校是社会的学校,学生是社会的主人”的理念,立足本地资源,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开发了许多适合学生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从教室里的“小课堂”到社会上的“大课堂”,该校的师生们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正如该校校长陈丽所说:“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老师、学生、家长的共同成长。”
寻根溯源,传承文化
2012年5月16日,壮志路小学政教处主任陈菊香带领部分学生来到学校旁边的粤东会馆附近,了解壮族传统手艺——修容术。只见几个要求修容的人坐在一张小椅子上,脸上抹着白白的粉,一旁的民间修容师双手拿着一粗一细的白线在她们的脸上不停地刮、扯,不久,那些人的脸就变得光滑细腻了。大家被这项古老的修容术深深地吸引了,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同学们终于明白:这些民间修容师是通过两根线来回刮、扯,把人脸上细小的汗毛绞掉,让人的脸面变得光洁而又富弹性。
“真是灵巧而神奇啊!”同学们不禁赞叹起来,纷纷用相机、笔记本记录下了这一古老的传统手艺。
实地了解当地的传统民俗和手艺,是壮志路小学开展“寻根溯源,传承文化——走进水街文化”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水街,是南宁的开埠之地,它就像一个符号,见证了南宁的发展。壮志路小学就位于南宁市水街中心,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2012年5月开始,该校立足水街这一本地资源优势,开展了以“寻根溯源,传承文化”为主题的“走进水街文化”系列活动。陈菊香说:“每个地方都会有一种或多种事物代表着当地特有的文化。我们通过走访水街的旧城区、老街道,采访民俗传承者和熟悉水街历史文化的老街坊,使学生积极投身到对水街文化的探究、发掘和保护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水街,熟悉水街,更加热爱家乡。”
为了让这项活动顺利推进,壮志路小学精心制订了活动方案,根据各年级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科学地分配了活动任务:一年级学生了解水街的新貌;二年级学生了解水街的旧貌;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分别了解水街的民俗,如修容术,以及特色美食粉饺、粉利、鸳鸯糊、伦教糕、马蹄糕、烧卤等;六年级的学生了解水街的古迹、建筑、学校历史和中草药等。
领受任务后,各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之旅。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浏览书籍、上网查阅资料、电话采访、与了解水街的长辈面对面交谈等方式,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资料收集回来后,由各班小组集中交流,并在老师及家长的指导下,将获得的资料进一步筛选和整理,最后制作成展板进行展示。
2012年“六一”儿童节那天,壮志路小学校园里张灯结彩,“寻根溯源,传承文化——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暨走进水街文化成果展示活动”隆重举行。南宁市西乡塘区副区长李东红、西乡塘区教育局局长陆志海,华强街道办、大同和永宁社区的相关领导,水街美食专家、部分兄弟学校的领导以

从“小课堂”到“大课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unnwldv33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