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差生我怕谁――问题学生的形成过程
摘要:几乎每所校园、每间教室里都存在“问题学生”,因为学业落后,他们很容易被贴上一些贬低性、侮辱性的消极标签,遭遇周围人的偏见和歧视,处于一种不利境地。从标签理论视角来看,所谓的“问题学生”是被教师不同的评价性标签制造出来的,本文主要从“问题学生”的现状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其成因并对此作简单思考。
关键词:问题学生标签理论越轨行为
2001年,在国内较有权威的报纸《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项数据:“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5000万人。“5000万差生”这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中国的“问题学生”教育问题。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问题学生
对于教师来说“问题学生”并不是个陌生的名词,类似的名词还有“学业不良学生”,“学困生”、“差生”、“坏学生”、“问题孩子”等。这些不同的表述之间有所同也有所不同。
对于学校中的“问题学生”,并非是指由于先天的智力或生理缺陷的因素所导致的学业困难者,而是指那些被认为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成绩差、品德行为偏常态,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经过学校和家长多次教育无效的学生。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是事先存在的群体,而是被人为建构而成的,是被贴上
“问题学生”标签的群体,即他们原本是极为普通的学生,只因为他们有一些行为不符合某些人为制定的所谓“合理”规范,而被标定为“异己”被划分到正常学生之外,成为“局外人”的一个弱势群体。
(二)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基于符号互动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标签理论认为一个人所以成为越轨者,往往是因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在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组织处理个人的越轨行为时,被贴上诸如坏孩子、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标签将越轨者同“社会的正常人”区分开来。而被贴上“标签”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不良的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坏人”,进而被迫与其它的“坏人”为伍,逐渐形成越轨身份以及寻求越轨职业。
二、标签理论视角下“问题学生”的形成过程
(一)标定的来源――教师的期望,即选择性的张贴标签
根据标签理论,学生成为一名“职业越轨者”要经过三个主要步骤:第一步是权威者或关系密切的人对越轨行为的察觉;第二步是对越轨者的标签;第三步是越轨群体或越轨亚文化为加入该群体或文化的人提供越轨行为的社会支持。一旦经历了这三个步骤,他或她就放弃了越轨的方式,并回到遵从上来。这样个体就开始了他的越轨生涯,也即接受了越轨亚文化中的越轨认同与生活方式。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社会规范性的“社会代表者”向学生传授社会主流的信仰、态度和价值观。但由于师生之间看待问题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出现不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从而出现学生的越轨行为。如教师希望学生
“可爱、听话、聪明,不调皮,不攻击同伴,习惯好,爱学习等;学生期望试图按照教师的期望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师认可,成为教师心中的好学生。基于这些不同的期望,教师给予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类,贴上了不同的标签,而教师的不同评价性标签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环境,促成学生被过滤、筛选、淘汰,最终实现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标签理论就是社会赋予一个人什么样的评价,这个人就可能潜意识地以这个评价来塑造自身
我是差生我怕谁――问题学生的形成过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