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摘要: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成书于1947年,六十多年过去了,再次随着费老的思路去看当年的乡村社会,不禁觉得恍如隔世,在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由熟人组成的社会,在这里,文字成为一种非必要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只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就可以完成经验的传递,而年长者因为在经验上的优势而成为了乡村社会道德层面的“统治者”,由于商品交流的欠发达,乡村社会也是一个无为而治的社会,而由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连接的社会关系网络为无为而治和长老统治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在乡土社会中人的欲望在社会道德和文化规则的指引下成为人们行为的依据,而当这种祥和的乡土社会遭遇了现代文明,现代的民主法治观念、商品经济的自由市场观念开始向乡村渗透,而如何让传统与现代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思考。
关键词:熟人社会,差序格局,长老统治,无为而治,现代化的入侵。
书的开篇讲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表明了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特色,我们都知道费老的《乡土中国》著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费老已指出中国社会已经有了从乡土社会中分离出去而独立存在的一种社会模式了,我想,这种区别于乡土社会的独立模式应该就是“城市社会”吧,放眼今天,六十多年过去了,中国虽然仍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正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积极迈进的农业大国,但是,真正以土地为生,从事传统耕作农业劳作的人已经很少了,近些年来,农民工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膨胀和流动性的加强,对于农民工数量上的激增,我想其中两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传媒的发达、文化的普及,使得许多生于乡土、长于乡土的人,不再安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乡土苦闷单调的生活,而是情愿怀揣着对美好优越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告别父母甚至妻儿,离开故土,涌入城市去实现自己的“淘金梦”,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传承,使得乡土性成为我们民族血液的一部分,以至于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国人大多还是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乡土性的表现,但是反思当今的农村人大量涌入城市的现象,我们不得不思考现代性文明在给乡村社会带来了繁荣的物质产品和先进的文化制度的同时也将乡土社会原有的“土”味冲淡了。
看完《乡土中国》,结合当代中国农村的一些变化,明显地感觉到现代性对于传统阵地的入侵,费老通过对各个方面微观分析在诠释着传统中国的乡土特质,这样的解释是对于更好地为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做准备,比如“无讼”的问题,以法律施行的角度,就可以观察出原有社会是多么的“维护私人的道德”, 但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礼制秩序”已经是明日黄花了,在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中“无讼”也已经不是乡土常态,毕竟,六十多年过去了,费老所描述的那个正在流变的中国基层早已“面目全非”了,但费老对于许多概念的深刻生动地阐释还是让我们获益良多,“人依礼而治”的社会是一去不复返的了,而“人依法而治”的社会仍需要制度上的健全,对于“无讼”的状态,我觉得不能简单的对此表示可否,在如今的农村,还有少许老一辈的人在发生纠纷时侧重于诉诸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甚至在他们看来,问题一旦诉诸法律,就变得“丢人”了,对于纠纷更愿意以一种“调节”的方式,按照传统和道德来解决,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的确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毕竟随着社会的变迁,法制观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unlai783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18-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