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水北公社概况
水北公社位于县城北面,距县城35公里。南靠马洪、北岗、下村公社,西接鹄山公社,东连清江县,北邻高安县。总面积126平方米公里。下辖23个大队,271个生产队,176个自然村,9718户,4684人,其中非农业841人,均属汉族。
据谱记,水北原名渝北,因位于渝水之北而名之。后以蒙河北畔之水北圩而更名。解放前属水北区,分水北、新溪、凤鸣三个乡。解放初属水北区,下设泉塘、跃塘、楼前、钱圩、颖江、上仁、黄坑、楼山、上村、堎陂等十个乡。合作化时,下辖22个高级社。1958年成立水北公社。1951年,水北公社分成水北、钱圩、新桥、黄坑四个公社。1969年四社合为水北公社。
境内属丘陵地带,蒙山耸峙于西,北部边缘山峦起伏,黄牛岭海拔161米。蒙河流经其间,水库、水塘、水陂遍布,北有板板塘水库,南有梅山水库。24,443库水田,实现了旱涝保丰收。耕地面积75,886亩,以水稻、棉花为主,旱地盛产红薯、花生、西瓜等,土特产有黄花,以及传统名菜油豆腐。
上新公路沿西境边缘穿过,简易公路四通八达,改变了过去边缘地区交通闭塞的落后状况。地下矿藏已开发的有社办前进煤矿。社办企业逐年发展,现有农机厂、拖拉机站、建筑队、印刷厂、加工厂等,职工441人,。随着农业的发展,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社有汽车15辆,拖拉机21台,手扶拖拉机168台。
中学3所,教职员工85人,学生1574人。小学21所,教职员工269人,学生7196人。中心医院1所,医务人员43人,病床30张,能做一般外科手术,队队有医疗站,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了四化建设的进行。
邓秋金,琴山大队山村人,长征老红军,中央后勤部被服厂厂长。敖匡之,现年71岁,新余大队陂头人。省立农专毕业,留学日本,解放后赴东欧国家参观南昌大学副教授,林业部森林调查局副局长,总工程师。
[水北圩] 公社、大队驻地。位于县城北35公里。为新余县最大的农村集镇之一。蒙河本圩南面蜿蜒直下,东南有石拱桥沟通南北,向南有公路通马洪公社。向东有公路直通前进煤矿和北岗公社。向西衔接上新公路,为新余至水北的终点站。全圩1160人,(其中农业人口527人)。有百货商店、五交化、副食、土产收购站、农机公司、食品站、粮站、饮食店、棉花收购站以及中小学校等。每逢阴历二、五、八赶集。豆腐、豆鼓闻名全县。水北,以位于蒙河和渝水之北得名。有敖、胡、邓等聚居。
[水北大队] 驻地水北。座落于山坡上,四周丘陵环绕,形成小块狭谷平地,蒙河南北支流汇合处。东南西三面公路畅通。东临金星大队,西有上新公路,南接北港大队,北靠南陂大队。辖26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498户,3054人。耕地3934亩。解放前夕属水北区水北乡第一、二保。解放初属水北区颖江乡。合作化时由三个初级社并为明亮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水北公社大队。1961年分为水北大队、楼前大队。1968年由水北、楼下、勾陂、南陂大队合为东方红大队。1972年又分为水北、南陂、勾陂三个大队。敖鲲,明进士,两任司理,擢巡按御使,敖银林,中山大学毕业,民革江西省委秘书处长,省六届人民代表。敖银林,大学毕业,省水电厅物资处处长。敖钦新,宜春地区供销社副主任。甘自敏,生于1982年,江西教育学院毕业,任宜春地委组织科科长、新余市组织部副部长。
水北 有5个小村,毗屋相连,即胡家、邓家、攀龙坊、都宪地、楼下。22个生产队,586户,2569人[琴山邓氏族谱]文 于唐乾元二年自湖北南阳芦毛洲避寓于此。[敖氏族谱]仲山于南宋绍兴间由临江郡肖竹桥避乱迁此。[水北胡氏族谱]彦英于南宋咸淳间,自高安龙口徙此。敖邦华,楼下村人,1945年出生,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毕业,大庆油田医院脑胸外科主任医师。
泉下 位于水北圩东一公里山坡上。40户,180人[下坊简氏家谱]弦齐于南宋嘉定年间从桐村徙居。村西有一泉水得名。
新屋 。南有檀木桥,北临新开辟和蒙河。34户,135人。黄姓于清朝年间,由鹄山圩店里分居,已有十二代。村原建在芦下,因缺水,迁建于此,名新屋。
雷里 ,东侧靠水北高中。38户,172人,黎姓于宋末从鹄山递迁此。黄姓于清朝间从鹄山枧江徙此。“雷”是方言小山之意。因村建山坑里,名雷里。别名“来得车里”。
[排江大队] 。境内属丘陵地,小溪向东南注入蒙河,西有上新公路纵贯,为县城北往要道,东北接高安县,西北为上高县和鹄山公社,南靠慕江大队。13个生产队,2个自然村。266户,1200人。耕地2229亩。解放前夕属水北区水北乡第四保。解放初属水北区慕江乡。合作化时,由3个初级社并为排江高
新余县地名志—水北公社概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